新華社瀋陽1月7日專電(記者 陳光明、王炳坤)申購不到半年收益就能超過20%-30%;發行兩三天時間便能募集資金超百億元……由於回報率明顯高於普通股票和銀行存款,近期各種基金成為人們熱捧的對象。但是在基金銷售火爆的背後,專家提醒“基民”別忘了防範基金的各種風險。
遼寧省鞍山市的張女士最近就從基金市場上小賺了一筆。她買了5萬元基金,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000多元。張女士表示,相比炒股投資回報的捉摸不定,基金幾乎“保賺不賠”。她正準備將自己在其他領域的資金轉移到基金上來。
與張女士擁有同樣想法的人並非少數。記者從遼寧省鞍山市金融市場獲悉,股市繁榮直接導致了基金火爆,中國工商銀行鞍山市分行目前共代理25家基金公司的64支基金産品,2006年包括認購和申購資金在內,銷售總額就超過1億元,而2005年這一數字是1000多萬元。
該行金融理財師韓豐介紹,國內其他地區基金銷售同樣火爆,一般一支基金的籌資時間是一個月左右,但從去年開始,籌資時間越來越短。最近發行的南方績優、華夏優勢等基金,只募集兩天,規模都超過了百億元。
為什麼會出現這一局面呢?專家介紹,去年以來上證指數大漲,但是中小散戶投資者能夠盈利的股票卻並不多見。相比之下,作為當今A股市場第一大機構投資者的基金,在這輪牛市中卻是大有收穫,大部分股票型基金收益率在100%以上。而過去曾長期處於高折價率的封閉式基金,去年以來更是出盡風頭,自2006年8月以來,上證基金指數漲幅就達到了76%。
記者發現,高額的回報,火爆的發行,使一些投資者忽視了基金背後的投資風險,甚至很多對基金投資缺乏起碼知識的人,也盲目跟風成了新“基民”。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基金也有較大風險,特別是股票型基金。在兩年前的股市低迷時期,很多基金都曾跌到發行價以下。同時,基金在申購、贖回時,都要支出較高的手續費。而在當前市場形勢較好的情況下,這些投資成本往往被人忽視。
一些金融理財師提醒,投資者一定要從風險和收益、自己的年齡和收入等各方面出發,權衡選擇基金。一般而言,股票型基金風險最高,貨幣市場基金和保本基金風險最小,債券基金風險居中,而收益和風險通常也成正比。對於年輕人而言,如經濟能力尚可,家庭負擔較輕,也可選擇股票型基金或者股票投資等風險性大一點的投資。對於中年人,收入比較穩定,但家庭負擔比較重,投資時應該在考慮投資回報率的同時堅持穩健的原則,分散風險,嘗試多種基金組合。對於老年人而言,應以穩健、安全、保值為目的,通常比較適合貨幣型和債券型基金這些安全性較高的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