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召開的北京市建築節能大會上,北京市住建委主任隋振江表示,2011年北京産業化住宅建設面積要達到100萬平方米,按照中小戶型不超過90平方米計算,相當於1萬多套住宅。産業化住宅在保障性住房中的試點面積也將繼續擴大。
2010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産業化住宅項目面積獎勵政策;住宅産業化試點總面積超過50萬平方米。隨著近兩年來北京試點産業化住宅項目和面積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購房人開始了解這種綠色節能的房子。
簡單説,産業化住宅模式就是像“搭積木”一樣蓋房子,一套産業化住宅其實是由墻體、門窗等房屋生産配件“組裝”而成。如外墻墻體和樓板都是在工廠裏製成,拉到住宅樓施工現場後,工人們再將墻體和樓板用鋼結構鎖扣嚴絲合縫地鎖死。此時的門窗仿佛是直接“嵌”在了墻體裏。
和傳統塵土飛揚的工地相比,産業化住宅製造的整個拼裝過程幾乎是在無塵的環境下進行,施工現場除了吊裝機械的轟鳴聲,施工現場幾乎沒有雜音,就連施工人員都比傳統施工減少了20%左右。
這種建造方式有兩個特點,一是技術集成,功能一體化組合,實現節能、節材和節水;二是工廠化生産與現場裝配,減少原材料的損耗和建築垃圾。
“在提升建築業發展質量、轉變發展方式上,北京已經確立了大力推廣住宅産業化的發展目標。”隋振江介紹,2012年住宅産業化要達到當年住宅建設面積的7%,這個比例在2013年至2015年要達到10%。
2010年3月,北京市發佈《關於推進本市住宅産業化的指導意見》,明確開發單位申請採用産業化建造方式,將在原規劃的建築面積基礎上,獎勵一定比例的建築面積,獎勵面積總和不超過實施産業化的各單體規劃建築面積之和的3%。2010年12月,萬科長陽半島項目開工,成為本市首個享受這一政策的住宅項目。
對於産業化住宅推行面臨的實際困難,有市場人士表示,由於國內目前沒有形成有效的建築配件的産業化及産業鏈條,導致了住宅産業化成本略高於傳統建築方式。與建築業發達國家不同的是,由於我國人力成本十分便宜,推行住宅産業化生産後,每平方米住宅的造價反而比傳統方式高出300元左右。
對此,有關負責人2月22日表示,在保障性住房中推進産業化試點的基礎上,未來還將深化獎勵土地面積的政策及其他措施,鼓勵普通商品住宅項目優先採用産業化技術建造。(記者 劉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