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21”特大暴雨讓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離我們而去,人們在悼念逝者的同時,也開始討論雷雨天氣遇險如何自救的話題。雷雨天氣遇險,由於交通通訊不便,外界的救援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自救格外重要。
溺水時莫慌張
北京“7·21”特大暴雨的遇難者中大部分是溺水身亡,那麼暴雨天氣溺水時我們應該如何自救呢?
專家建議首先要以預防為主。行人遇見暴雨天氣時應儘量不要急於趕路,並儘快到地勢較高的建築物中避雨,不應到涵洞、立交橋低窪區以及較高的墻體下、樹木下避雨;如要繼續行走應注意路邊的防汛標誌,避開燈桿、電線桿、變壓器等有可能連電的物體;如果積水已沒過腳踝,可以拿樹枝在前面探路。駕車遇到積水時,應首先觀察積水的深度,如積水超過輪胎的三分之二就不宜強行通過,否則積水會進入車輛的排氣管造成熄火;如果積水不深可以通過,車速一定要慢,且不要中途踩剎車。
行人落水時,應避免手腳亂蹬,否則會浪費體力,而且很容易下沉,此時要儘量保持冷靜,立即屏住呼吸,放鬆肢體,盡可能使頭部後仰,使口鼻露出水面,呼吸時儘量用嘴吸氣、用鼻呼氣,以防嗆水。如果駕車落水,要立即解開安全帶並打開電子中控鎖,同時應迅速打開車窗;如果車門和車窗都無法打開,可用安全錘、座位頭枕、車內滅火器或高跟鞋等尖銳物品砸開車窗,應儘量敲擊玻璃邊緣,同時注意不要被玻璃劃傷;逃出車外後應保持面部朝上,如果不會游泳,可設法爬到車頂,或在離開車前儘量找一些可以漂浮的物體抱住,並且迅速遊向水邊尋求救援。
高處躲避洪水泥石流
暴雨天氣,一些地方易發洪水泥石流,專家指出遇到此類災害時應儘量到高處躲避。
受到洪水威脅時,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如果洪水來得太快,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墻,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切不可單身游水轉移;在已經被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另外,遇到洪水時應該避免渡河,以防被洪水沖走,要遠離傾倒的高壓線鐵塔和低垂或折斷的電線,以免觸電。
在野外露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盡可能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山坡,更不要在山谷和河溝底部紮營;下大暴雨時,應注意觀察周圍環境,特別留意是否聽到遠處山谷傳來打雷般的聲響,如果聽到,要高度警惕,因為這很可能是泥石流將至的徵兆;沿山谷徒步時,一旦遭遇大雨,應迅速轉移到安全的高地上,不要在谷底過多停留;發現泥石流後,要馬上向與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兩邊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絕對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
防雷擊從小事做起
“今年上半年對濟南市建築物防雷裝置進行檢測發現:防直擊雷不合格率在26%,防感應雷不合格率高達47%以上,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山東省氣象局雷電防護技術中心主任馮桂力説,我省屬於雷暴活動頻發的多雷區,防雷設施不合格以及防雷意識的淡薄使我省防雷形勢不容樂觀。
馮桂力建議,政府和氣象部門應繼續通過各種形式加大防雷知識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防雷意識,而人們也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防範雷擊。
馮桂力將人身防雷原則概括為“室內三不要”和“室外七不宜”。“室內三不要”,即:不宜敞開門窗、不要使用淋浴和觸摸金屬管道、不要靠近建築物的外墻和電氣設備以及打電話。“室外七不宜”,包括:不宜進入臨時性的棚屋、崗亭等無防雷設施的低矮建築物內,不宜躲在大樹底下避雨,不宜在曠野高舉雨傘、鐵鍬、釣魚竿、高爾夫球棍、旗桿、羽毛球拍等物體,不宜在水面或水陸交界處作業,不宜進行戶外球類運動,不宜停留在建築物的頂上,不宜打手機。
馮桂力説,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掌握一些急救知識,當雷擊事件發生時可以對遭受雷擊的人員進行搶救,通常採取的方法是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法。
“建築物的避雷針斷了接一接,接地不合格挖個坑處理一下。”馮桂力介紹,像這樣對防雷不合格的建築進行改造並不是多麼複雜的事情,花費不了太多的成本。而這一小小的改動,就能在防雷方面起到很大的效果。(記者 王建 通訊員 馬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