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首屆中國“文化遺産日”上海系列活動之一的上海民族民間藝術博覽會將於6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東亞展覽館(八萬人體育場)舉行。
本屆民博會將集中展示上海市近年來的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據記者了解,上海在去年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已有京、昆、越、滬、江南絲竹、鑼鼓書、竹刻、顧繡、烏泥涇棉紡織技藝(原稱為黃道婆棉紡織技術)等9個項目被文化部列為國家級文化遺産名錄。在這之前,上海已有一批地區被評為全國民間藝術之鄉。這次博覽會將具體反映這兩方面的成果。如通過大量實物、照片、文字材料展示上海各劇種的演變歷史、成就,多側面反映金山農民畫、寶山吹塑版畫、松江絲網版畫、嘉定草編、奉賢滾燈、羅店龍船、青浦田山歌、浦東派琵琶等民間藝術的成就。
這次民博會還將展示江南古鎮的保護和開發成果。上海的古鎮在上海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鎮是上海發展的雛形和搖籃,至今保留著很多名勝古跡,孕育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民族民間藝術精品。本次博覽會通過上海的朱家角、新場和江蘇太倉沙溪等江南古鎮的倣真環境,反映古鎮保護、開發和利用的現狀,表現江南古鎮的新貌。
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和利用的成果也是本次民博會展示的“重頭戲”,特別是展覽中的一些民間藝術的精品可圈可點。如朱家角鎮製作的隨我國神舟六號遨遊太空的蘇繡作品“江南古鎮朱家角——放生橋刺繡”,目前世界上唯一一條面積最大、高純度、由1500萬個手工結扣製成的真絲挂毯,三林繡莊的為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美國裏根總統繡制的衣物等引人注目。
上海歷史博物館和上海文化藝術檔案館也將在民博會上聯袂亮相,展出老民間藝術精品和戲曲歷史照片檔案、道具實物等。
相關鏈結 文化遺産
我國將於6月10日迎來第一個“文化遺産日”。首個文化遺産日的主題是“保護文化遺産,守護精神家園”。
文化遺産包括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物質文化遺産主要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是指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等。可移動文物是指歷史上各時代重要實物、藝術品等。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範圍包括:在民間長期口耳相傳的詩歌、神話、史詩、故事、傳説、謠諺;傳統的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民間表演藝術;廣大民眾世代相承的人生禮儀、歲時活動、節日慶典、民間體育和競技,以及有關生産、生活的其他習俗;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與上述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場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