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將於今年11月在安徽省安慶市舉行,這是黃梅戲進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舉辦的首次藝術節。
黃梅戲又名“黃梅調”,源於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安徽懷寧縣等地,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對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 早期黃梅戲以演唱“兩小戲”(小旦、小丑)或“三小戲”(小旦、小丑、小生)為主,後吸收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並借鑒其劇目,開始演出“本戲”。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到上個世紀40年代末,已積累了36本大戲、72本小戲代表作和平詞、花腔兩大腔係音樂和唱腔。建國後,黃梅戲的整體藝術水平全面提升,涌現出嚴鳳英、王少舫等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和他們的代表作《天仙配》、《女駙馬》,此後一批批黃梅戲新秀和優秀劇目相繼涌現,黃梅戲影響日益擴大,蜚聲海外,成為安徽省著名文化品牌,標誌性文化形象。在今年初文化部公佈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黃梅戲榜上有名。(記者 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