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文娛
 
麵食專家:餃子的名稱出現于宋朝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2月1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太原2月13日專電(記者 王禹涵)在中國北方,除夕夜吃餃子的習俗十分盛行。中國烹飪協會理事、《中國面點史》作者邱旁同近日指出,餃子的來歷可追溯至唐朝,而真正出現餃子(角子)的名稱則是在宋朝。

    邱旁同説,上世紀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魯番挖掘出的一座唐代古墓中,曾發現長約5厘米的小麥麵製作的月牙形餃子,但因為南北朝時的餛飩也是“形如偃月”,類似現在餃子的形狀,因此只能初步認為,唐代中國西部已經吃餃子了。至宋朝,《東京夢華錄》出現了“水晶角兒”的記載,《武林舊事》“蒸作從食”中有“諸色角兒”,説明宋代的餃子品種已經很多。到了元朝,餃子的品種更多,撇列角兒、駝峰角兒、烙面角兒等名稱均在當時的文字記載中經常出現,大抵以角兒的餡心、皮子的性質和角兒的形狀來命名。

    邱旁同説,明代的餃子和現在的餃子十分相似,《萬曆野獲編》中記有“椿樹餃兒”,《明宮史》中則稱為“水點心”或“扁食”,《宋氏養生部》中記載有“湯角”,“用沸湯和面,內餡、置甑中蒸,或湯煮瀹(義煮,音悅)之。”

    據邱旁同考證,清朝時,餃子的發展已基本成熟。餃子和角子兩種名稱在清朝均有使用,亦稱扁食,有時也稱為餑餑。此時的餃子面皮制法多樣,餡心品種豐富,製作方法可蒸可煮可煎,即現在的蒸餃、水餃和鍋貼的原型。

 
 
 相關鏈結
· 歡慶新春 喜迎奧運
· 民俗文化鬧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