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進入了小説《哈利波特》中的冥想盆,一段段珍貴的歷史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早年親筆所作的會議記錄、著名詩人柳亞子給夏衍的親筆信、影響了幾代人的雜誌《大眾電影》的創刊歷程、一代書畫篆刻大師錢君匋上世紀50年代所作的毛主席詩詞篆刻……
可查閱12419卷檔案
28日,上海市檔案館向社會宣佈開放第18批檔案,包括這些珍貴歷史資料在內的科技文化類檔案總計12419卷,市民都可前去查閱,與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檔案零距離接觸。
這批檔案涉及建國後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文化局、出版局等行政機關,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和建國前成立於上海的中國科學社等文化機構,共34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檔案內容豐富,有文檔、照片、圖稿、信件以及紀念章、連環畫等實物,時間跨度超過半個世紀,從上世紀20年代一直到70年代。
1915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檔案十分完整,一本本厚厚的資料和一幅幅泛黃的照片,反映了這一中國第一個科學團體成立、發展的情況,其中就包括竺可楨用毛筆書寫的中國科學社理事會駐南京職員會議記錄,以及科學家吳有訓書錄的愛迪生獎金捐款單。
還有一批文化檔案內涵深厚,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如柳亞子先生於1952年2月為向上海市文管委捐贈圖書而寫給夏衍的信,寥寥數十字,意味深長;1950年市文化局創辦《大眾電影》的請示,竟是寫在廢棄的英文打字紙背面的。1955年,滬上著名實業家、收藏家顧麗江、程咏蘋向市政府捐贈了2441件珍貴文物,上海博物館瓷器館就是在他們捐贈的基礎上誕生的。當年他們捐贈的詳細材料也在這批檔案中。這本檔案共109頁,其中2441件文物被一一列出,僅清單就佔了90頁,拿在手中沉甸甸的。
市民可憑證查閱
現在,市民只要憑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就可到中山東二路9號市檔案館外灘新館5樓政府公開信息和檔案文件資料查閱服務中心查閱這些檔案。
“十一五”期間,上海檔案系統實施了“城市記憶”工程,提供檔案的數字化利用。目前,市檔案館外灘新館利用窗口已經有4.5萬多卷檔案可提供數字化全文閱覽。這次開放的中國科學社檔案已經數字化處理完畢,利用者可以在市檔案館外灘新館看到這部分開放檔案的電子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