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定於12月13日竣工並正式對外展出。
據紀念館負責人朱成山介紹,該擴建工程佔地11畝,于2005年2月13日奠基,總建設面積約2.5萬平方米,總投資3.28億元,其中工程布展耗資0.8億元。該工程由華南理工大學設計院何鏡堂院士擔綱設計,設計總體構思體現戰爭、殺戮、和平3個概念,建設內容包括新展館、老館改造、萬人坑遺址保護、冥思廳及祭場、館藏交流區以及和平公園和主題雕塑、勝利之墻浮雕等項目。
圖片資料顯示,總面積1.5萬平方米的集會廣場連同新展館屋面與南北兩側灰色墻體、兩端灰色新老館渾然一體,充分體現了凝重、肅穆、悲愴的氣氛。位於紀念館區西部的和平公園面積達3.2萬平方米,園內設置了日本友人捐資建設的“紫金草”花園。新建的紀念性雕塑、浮雕等共計1700平方米,入口處“家破人亡、逃難、冤魂的吶喊”主題雕塑、勝利之墻浮雕及“和平”雕塑等,分別由中國雕塑院吳為山院長和瀋陽魯迅美術學院孫家彬教授創作及安裝。
9000平方米的新館陳列沒有局限于南京大屠殺的慘痛歷史,而是在時間跨度上進行延伸,展示了從1874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展出內容包括基本陳列《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和專題陳列《勝利1945》兩部分,共展出3500多幅照片、3300多件文物、近20名日本老兵的證詞,還有1.4萬多份大屠殺遇難者、倖存者、日本加害者及大屠殺期間保護中國人的外籍人士的個性化歷史檔案。展廳中有5個影視廳,用於播放有關南京大屠殺和抗戰題材的紀錄片、影視片等。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中大量運用了新的史料,如新發現八卦洲的埋屍記錄、太平門集體屠殺資料、程瑞芳日記等。新館建設時挖掘出的遇難者遺骸,復位在新展館負二層展出,四週用圍墻封閉,頂部留有天窗,適時有一縷陽光直照“遺骸”,象徵遇難70年的冤魂“重見天日”,得以昭雪、安眠。專題展覽的結尾部分,則詳細介紹了中日關係和中日間的3個條約,以及中日民間外交、日本對華ODA援助的內容,配合結尾處的和平鴿、鮮花盛開和觀眾互動設計,強化和平發展、建設和諧世界的展覽內涵。
據悉,該紀念館1985年建成開館,2003年實行免費開放後年觀眾量激增,2005年達到220萬人次。(俞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