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2月4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爆竹聲中一歲除”,在辭舊迎新的時刻,爆竹是不能缺少的。隨著春節的臨近,街頭巷尾已響起陣陣鞭炮聲。民俗專家説,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燃放爆竹的習俗。
天津市民俗專家尚潔介紹説,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燃放爆竹的習俗。《荊楚歲時記》就載有初一“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這“爆竹”不是今天的鞭炮,而是將竹子放在火中燒烤,竹節爆炸而發出的震耳響聲,可驚退山臊和惡鬼。山臊又稱“山魁”,會給人帶來疾病和災難。可見,最初燃放爆竹還只是一種辟邪驅鬼的方式和習俗,但到了南朝便成為一個辭舊迎新的特定民俗。
火藥的發明給爆竹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這時鞭炮、煙花出現了。宋代以後,製作工藝日臻成熟,花色品種日益增多。由單個小炮發展到挂鞭,挂鞭分為“五百頭鞭”“一千頭鞭”“五千頭鞭”“一萬頭鞭”等。還有在鞭裏每隔10個或20個中加一個大響炮。
尚潔進一步介紹説,常見的鞭炮還有“二踢腳”,由二踢腳衍生成的還有“炮打燈”“炮打雙燈”“飛天十響”等。另外還有一種“摔炮”和“躥天猴”也是深受男孩子喜愛的花炮。
如今,單響、雙響、連環響等爆竹已達到50多個品種,禮花彈、盆花、架上煙花等大型節日焰火和小型玩具煙花也有300多個品種。
民俗專家表示,爆竹原是用來驅邪,後來範圍逐漸擴大到迎神、祭祀、集會、祈禱等活動,如今,燃放爆竹已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除了在春節辭舊迎新燃放爆竹以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甚至婚喪、開業、遷居、建築上房樑等場合,都少不了爆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