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1日專電(記者李菲、王茜)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經濟轉型30年》1日在京發佈。該書詳細闡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各個領域的變化與發展,並對今後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和建議。
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在書中以《中國政府轉型與公共財政》為題,闡述了改革開放30年來政府發展目標經歷的三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即:1978-1992年經濟建設型政府戰略、1992-2003年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2003-2020年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
胡鞍鋼指出,“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分為四類:經濟增長、經濟結構、人口資源環境、公共服務和人民生活,共計22個量化指標。從指標上看,主要是公共服務類、資源環境指標大大凸顯,分別佔了38%和31%,而經濟指標已減至21.4%。
此外,“十一五”規劃最重要的變化體現在首次界定了政府的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的主要領域,同時規定了包括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促進就業、農村科技推廣、防災減災等政府公共預算支出的主要領域,為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奠定了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