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是指夜晚氣溫下降到0℃以下,地面附近及近地物體上的水汽凝結而形成的白色松冰晶。霜多發生在無風無雲夜晚,從深秋開始到第2年早春都可能降霜。
霜在農業生産上雖會造成霜害,但霜也有它的功勞。因為水汽凝結時還可以放出大量的潛熱,它能緩和氣溫下降速度,減輕植物的凍結程度。霜消時,又能吸收大量的熱量,有利於受凍的植物慢慢復生。霜還能提高冬季蔬菜的品質。
2000多年前,漢代的《汜勝之書》記載:“蕓苔(蘿蔔)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澀”,説的是打了霜的蘿蔔要甜一些。按現代科學解釋,即低溫有利於植物體內的物質轉化和糖分增加的緣故。1600多年前西晉的陸機也説:“蔬茶苦菜生山田及澤中,得霜甜脆而美。”農諺亦有“霜打蔬菜分外甜”的説法。秋末冬初的霜還可殺死部分越冬害蟲。由於霜凍,對土壤風化也有好處,人們常説:“十月無霜,臼裏無糠”。清代陳恭尹在《耕田歌》中也吟道:“霜華重,土氣肥”。
打霜往往出現霜凍。霜凍是氣溫降到0℃以下,但當時空氣中的水汽未達到飽和,沒有霜出現,作物也遭凍害。因霜凍能使植物體內細胞間隙中的水分變成冰晶,冰晶又吸收細胞中滲透出來的水分而逐漸增大,一方面壓傷或壓壞細胞,另一方面又使細胞內蛋白質沉澱,這樣就使植物遭到凍害。霜凍強度越大、時間越長,作物受害越重。作物最怕三種霜凍。一是秋季過早的初霜,它常危害喜溫作物,使棉花棉鈴變成僵瓣,使紅薯不耐貯藏,使甘蔗變質流糖而空心。二是隆冬過後的“凍後霜”,這時氣溫降到很低,而次日猛晴,氣溫突然升高,使越冬作物遭受嚴重凍害。農諺説:“凍後霜,柑桔光”。三是春季晚霜,這時作物的抗寒力減弱,容易受凍害。
人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積累了不少防霜凍的辦法,如加強培育管理,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以增強苗勢(或樹勢);面積較大的作物,可以採用澆水法;較貴重的植物,可以用包紮法;在苗圃園地上面,還可以加蓋稻草、農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