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文娛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節"發源地感受清明文化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3月29日   來源:新華網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清明之際,在寒食節發源地山西介休,記者親身感受了一番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寒食清明文化。

    傳説寒食節是為紀念春秋時期忠孝節義名臣介子推而設。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國外19年,有“割股奉君”之舉。重耳即位為晉文公後封賞群臣,唯有介子推功不言祿,攜母歸隱綿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內)。文公綿山覓賢,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山。母子二人守志不出,抱木被焚而死。文公追悔莫及,規定這天不生明火,只吃冷食。

    這便是“寒食節”的最初由來,也是“介休”一名之來歷。當地居民宋建國告訴記者,有關介子推的這一歷史故事在當地家喻戶曉。

    隋唐以後,寒食節與清明節漸漸融為一體。歷史幾經變遷,直到如今,每到清明時節,介休當地家家戶戶仍會預備寒食,不僅用來祭拜祖先,也供家人一起食用。

    “子推燕”“蛇盤兔”是介休當地居民在清明節用來祭拜先人的“經典”寒食。整個寒食的製作過程精美而獨特:用發酵過的小麵糰做模,在巧手的農婦手中忽而就變成了燕子或兔子的模樣,再用剪刀細細修剪,點上食紅,一個個精緻的“子推燕”“蛇盤兔”便呈現在人們眼前,上鍋蒸制後便可食用。

    據了解,“子推燕”是專門用來祭奠介子推的供品,故取用“介子推”之名;“蛇盤兔”在當地方言中有“必定富”的諧音,寄託著人們追求富裕、美好生活的嚮往。

    居民李金鎖告訴記者,對當地人來説,清明節不僅是個感傷的節日,同時也有著歡快的內涵。在清明前兩日,各家要掃新墓,身在外地的遊子也會回鄉祭拜逝去的親人。清明節前一天則被視作好日子,可以種樹、蓋房或遷墳合葬。而在節日當天,各家各戶會扶老攜幼去祭拜祖先。

    由於擔心食用寒食冷餐會傷及身體,人們紛紛出來活動筋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四月的介休綿山已是春風習習,風景如畫。在這裡,隨處可見踏青、撞鐘、盪鞦千、放風箏和踢毽子的遊人。

    伴隨著悠揚的鐘樂、古樸的祭文,在介子推公祭大典儀式上,一群剛剛獻過花的孩子們嘴裏還在念叨著“功不言祿”等新學到的詞語。詞語的內涵他們未必完全明白,但牢記於心的是一種信念:“學習先賢就要多為國家和民族做貢獻,不求回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