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文娛
 
民俗專家解讀: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6月12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長春6月12日專電(記者常亦殊、李汐萌)端午節將至。作為中華民族傳統佳節,端午節的民俗十分豐富。特別是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送粽子,成為節日裏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為何在端午節要吃粽子?民俗專家表示,這與在端午節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吉林省民間文化研發中心主任崔子科告訴記者,粽子這種美食歷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便已出現。當時,人們用茭白葉包著黃米做成牛角形狀,稱之為“角黍”;或者用竹筒裝米加以密封烤熟,稱為“筒黍”。在端午節吃粽子,則與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有關。

    崔子科説:“屈原是楚國的賢臣,相傳,他不忍看到自己國家滅亡便投入汨羅江自盡。他死後,當地百姓都非常悲痛,紛紛前往江邊憑吊。漁夫們劃起小船,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丟入江中,希望讓魚、蝦、蟹不要啃食屈原大夫的身體。後來,人們害怕飯糰被蛟龍所食,就用樹葉包住飯糰,在外面纏上彩絲,久而久之,就發展為現在粽子的模樣了。”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並用作人們交往互贈的禮品。隨著時代的變遷,粽子的品種越來越多,人們開始在米中加入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原料,現在甚至有了巧克力等口味,讓這一古老的中國美食不斷發揚光大。

    雖然現在已沒有人再用粽子投河喂魚,但每到端午節,中國百姓還是會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共同享用這一傳統美食。

 
 
 相關鏈結
· 17日春龍節:標誌近兩個月時間的“年”正式完結
· 民俗專家細解“二月二”為何“龍抬頭”
· 民俗專家:正月初八"順星節"民間有祭星祈福習俗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