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2月24日專電(記者 劉雲伶)為在省城太原謀得一職,2010年畢業于忻州師範學院的董艷玲在太原租房,輾轉各大人才市場。不到半個月,她就不得不退房返鄉,原因是不少用人單位或以只收太原戶口,或以不收女生等理由將她拒之門外。
“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地域歧視和學歷門檻,仍是許多畢業生求職的三大‘攔路虎’。”山西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王獻忠説。
記者走訪山西一些人才市場和高校時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在招聘中設置學歷、性別、戶籍等多道門檻。一些用人機構為工作並不複雜的崗位選聘人才,卻要求與其不符的較高學歷。如有些單位招聘計算機軟體研究生,卻僅用於本單位的打字等簡單文字處理。
同時,一些用人單位通過明確要求或暗示的形式,如坦言“傾向男生”,或詢問“有無男友”“會否短期結婚”等,拒收女生。太原理工大學就業指導人士分析認為,性別歧視之所以有禁不止,是用人單位出於女大學生生理、生育和女工勞動保護費用等方面因素,更願意接收成本更低的男生。
對生源遍佈各地的高校學子而言,地域歧視最令他們難以接受。中國政法大學憲政研究所7月公佈的《當前大學生就業歧視狀況的調查報告》顯示,59.14%的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求職者的戶籍、地域有明確要求。
王獻忠認為,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人為設置的種種門檻,不僅體現其視野的狹隘性,也失去了很多具有潛力和可塑性的人才。就此而言,用人單位應扭轉狹隘用人觀,不拘一格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