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服務信息>> 文娛
 
民俗專家:端午起源主流説法有4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6月0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天津6月4日電(記者 周潤健、蔡玉高)6月6日迎來傳統節日端午節。天津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史籍資料中有許多不同的説法,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4種。

    一是紀念屈原説。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習俗,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二是紀念伍子胥説。此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忠良之臣,原為楚國人,後投奔吳國,因被人陷害,被吳王賜死。臨死前,伍子胥説:“我死後,將我雙眼挖出挂在吳國都城上,以看越國滅吳。”吳王聞聽大怒,讓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馬革裏,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也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三是紀念孝女曹娥説。傳説東漢時期有一個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年僅14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七天七夜仍不見屍體,於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尋找父親,後來抱出父屍。人們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她的孝義建了一座廟,稱為曹娥廟。

    四是吳越民族圖騰祭説。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據專家推斷,該遺存的族屬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史稱吳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説表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直到秦漢時代仍有吳越人,稱端午節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該説法雖説有一定的根據,但是其真實性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察研究才能證明。

    在這4種主流説法中,當屬紀念屈原説最深入人心。王來華表示,這是因為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品格感人至深。後人為了紀念屈原,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舉行一系列活動,如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千等。

 
 
 相關鏈結
· 圖表:端午節最熱鬧的民俗活動——賽龍舟
· 圖表:端午節的習俗活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