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06年,“科技創新”的號角在全省吹響時,1月18日,全省財政工作會議上明確:2006年遼寧省財政工作將緊緊圍繞實施“科技強省”戰略,創新財政支持科技發展機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
在整個“十一五”期間,遼寧省各級財政部門都將圍繞著科技發展,投入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將分散的科技資金整合起來,集中財力辦大事,使資金的投入結構更加科學合理。同時,創新財政科技投入的資金管理制度,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使效益最大化,以達到提高遼寧省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遼寧”的目的。
2006年,遼寧省財政預算安排科技三項費用支出達4.12億元,比2005年增加1億元,增長38%,預計在預算執行超收財力安排中還將向科技傾斜,有可能增幅將達到100%,比上年翻一番。整個“十一五”期間,遼寧省財政科技投入要在“十五”基礎上大幅增加,各市財政也要相應增加投入,確保全省財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同時,財政投入科技發展更加突出企業對科技投入的主體地位。
財政“大投入”撬動社會“大資金”涌入科技事業
眾所週知,財政杠桿作用正是用財政資金帶動全社會資金投入到企業中來,幫助解決資金難題,支持企業快速發展。“十五”期間,全省科技投入正是發揮了財政“四兩撥千斤”作用,取得了可觀成績。據統計,“十五”前四年,遼寧省財政對科技投入的絕對額排于廣東、浙江、山東之後,名列全國第四位。“十五”期間,全省科技投入總量達104.4億元,支持項目達8000多個,其中科技三項費用85.4億元;科學支出19億元,全省科技投入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2.47%。除了增加資金投入,省財政還在資金的使用上使出新招:建立了一批支持科技發展的專項資金,如: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省專利技術成果轉化專項資金;省軟體發展專項資金;省校(院)合作專項資金等。這些資金的使用,使一批科技人才被吸引進來了,一批中小型科技企業得以技術創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和核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産品群得以形成,也初步形成了産學研的合作機制。
儘管“十五”期間,全省財政對科技投入取得了種種長足的發展,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而總結出的經驗告訴我們:遼寧省科技社會貢獻率並不高,項目逐級申報,小而分散,平均支持額度30萬元左右,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只有20.5%左右。按照全省科技大會精神要求,財政對科技投入將成為各級財政“十一五”期間安排的“重頭戲”,在保證科技投入法定增長的情況下,各級財政在本地區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將加大科技投入的總量,財政投入的“明顯增加”是必然的結果。
在“明顯增加”財政直接投入的同時,向科技企業宣傳國家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用好用足財稅政策仍然是財政“十一五”期間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創新的有效武器,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繼續得到強化的手段還有用政府投入撬動企業和社會投入,圍繞著科技發展,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貸款為支撐,吸引外資和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融資機制,充分調動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能力。
財政資金使用方式與效益向科學化發展
遼寧省財政家底並不富裕。2005年遼寧省財政收入673億元,比“全國冠軍”廣東省少1132億元,比排在遼寧省前面的北京市還少145億元。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急需發展的科技事業,支撐起資金需求巨大的科技發展,無疑十分困難。況且,“十五”時期科技項目的績效並不十分理想,存在項目與經濟效益銜接不夠密切等問題。
因而,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與增加科技投入效益成為“十一五”期間遼寧省財政關注的重點。“轉變財政資金使用分散的問題,集中財力對遼寧省經濟發展具有制約和牽製作用的重大項目,重大技術攻關難題給予重點支持,對於具有遼寧地區特色的原始科技創新給予支持”,這是今後財政支持科技事業發展的新方略。
遼寧省財政繼“十五”時期建立各種科技專項資金之後,繼續建立了一部分新的專項資金,可支持不同領域不同所有制企事業單位,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激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及加速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2006年,遼寧省財政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專利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産業發展、企業研發中心、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區域創新應用基礎研究等不同領域。主要目的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發機構。
“十一五”期間,遼寧省財政還將加大對科技風險投資,構建起遼寧省區域型風險投資體系框架。通過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對屬於科技型的高成長性創業企業提供股權資本,併為其提供經營管理和諮詢服務,被投資企業發展成熟後,通過股權轉讓獲取中長期資本增值收益。
優化財政資金支出方式的同時,省財政正在著手進行著一項科技項目數據庫的完善建設,這個囊括了科技項目庫、專家庫等,對項目的申報、評審、立項、執行和結果全過程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被選出的專家對整個項目跟蹤將形成全程問效的科學評價體系,將使財政科技投入管理制度得以創新,更加完善,財政科技資金績效評價體系逐漸得以建立,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追求最大化。
財政資金將隨科技體制改革一同行進
只有科技體制的轉變才能激發出科技創新的源泉。“十一五”期間,“省以下技術開髮型科研機構,一律轉為科技型企業。採取股份制多種形式推進改革,使絕大多數的科研機構轉制為面向市場的科技型企業。切實搞好科研單位內部分配製度改革,使科技成果作為一種生産要素參與分配,使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取得應有的豐厚報酬”,這是遼寧省科技發展上的科技體制的一部分改革目標。科技體制改革的推進,需要一定的改革成本與引導資金。
積極支持科技體制改革,財政將不辱使命。目前,全省涉及轉制院所達到78個,轉制院所在職人員與離退休人員達6000多人,轉制的任務依然很重。“十一五”期間,遼寧省財政將積極支持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應用開發類科研機構企業化轉制,推進社會公益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安排資金支持産學研結合,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的步伐,支持科研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促進基礎資源共享。
財政資金將著重用於省本級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必須轉化,通過貼息、擔保和補助,重點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研發中心建設,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新技術産品、名牌産品,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財政資金對於轉化了的成果要給予大力的支持”,這是邴志剛廳長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的觀點。
財政投入是提高遼寧省科技創新能力,加速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重要財力保證。我們相信,“十一五”科技創新路上,有著財政強有力的“杠桿”支撐,無疑會助力遼寧省科技創新發展,增強科技創新能力。(記者 張春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