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意環境周7月3日在北京拉開帷幕,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出席開幕式併發表講話。他表示,將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解決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對策,共同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挑戰。
周生賢説,中意兩國交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近年來,在環境保護領域,我們正在秉承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2000年,中意環境合作項目正式啟動,翻開了中意兩國環境合作新的一頁。在過去的6年裏,中意雙方在中國實施了超過50個類型的合作項目,在14個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中意環境合作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雙贏”的局面,在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許多方面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具有深遠意義,已經成為雙邊環境合作的成功範例。
周生賢指出,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環境保護,採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十一五”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強環境保護的關鍵時期。為了推進環境保護的歷史性轉變,國家環保總局將努力採取以下5方面措施:一是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把環境影響評價作為經濟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作為市場準入的一項重要制度,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認真做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積極探索重大決策的環境影響論證,嚴格把好新增污染這個關口。二是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總量。要通過控制污染“增量”,削減污染“存量”,使污染“總量”保持在環境容量允許的範圍內,使産業結構與區域環境容量相適應。要通過淘汰落後生産能力、實施污染治理工程、推行清潔生産,以及強化限期治理、排污收費、排污許可證等管理措施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三是綜合運用多種手段解決環境問題。要逐步提高工業企業排污收費標準,建立企業保護環境的激勵機制和減少污染排放的約束機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擴大環境信息公開範圍,鼓勵公眾參與。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環境保護科技含量。要切實把環境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不斷提高環境保護能力。四是實行環境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要將環境質量、污染物排放總量、重點環保工程等各項目標和任務分解到各級政府,落實到具體項目,明確責任人。從今年開始,對各地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每半年公佈一次,嚴格考核各地削減目標的完成情況,對沒完成任務、環境質量惡化、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地方政府領導實行責任追究。五是積極開展國際環境合作與交流。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環境與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鼓勵並支持開展多邊、雙邊國際合作,研究解決臭氧層破壞、持久性有機污染、全球氣候變暖、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全球性環境問題的對策,共同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挑戰。
周生賢説,隨著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加快發展,中意兩國環境合作領域將進一步擴展,內容進一步深化,中意兩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夥伴關係將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加強。我們期待著中意兩國環境合作譜寫新的篇章,中意兩國友誼之花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意大利環境與領土部部長阿爾豐索·佩科拉羅·斯卡尼奧在致辭中回顧了中意環境合作6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並表示希望繼續加強雙方在環境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密切合作。
中意環境周開幕式由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祝光耀主持。開幕式後,舉行了“共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中意環境論壇”。
中國社會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冷溶、科技部副部長尚勇、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主席翁貝托·瓦塔尼、北京市副市長吉林、意大利駐華大使孟凱蒂等出席了開幕式和論壇。(中國環境報 記者 步雪琳 黃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