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陜西省統計局公佈的陜西2005年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考核結果顯示:2005年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同步增長。
2005年,全省共納入考核93個縣(市、區),行政區劃面積20.2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98.6%;總人口3103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83.4%;實現生産總值2215.6億元,佔全省經濟總量的60.3%,比上年提高了6.3個百分點;人均生産總值7157元,比上年增加2123元,相當於全省人均生産總值的72.3%,提高了7.4個百分點。最高的延川縣,人均達到43477元,最低的子洲縣為1713元。人均生産總值超過5000元的縣域52個,增加17個,超過1萬元的14個,增加7個;地方財政收入79.95億元,佔全省的29%,下降4.5個百分點。
2005年93個考核縣域生産總值平均23.8億元,比上年提高7.1億元。生産總值完成最高的寶塔區為123.94億元,最低的佛坪縣為1.25億元。生産總值超過15億元的縣域50個,比上年增加11個;超過25億元的縣域30個,增加5個;超過40億元的縣域17個,增加9個;超過50億元的11個,增加7個;寶塔區和靖邊縣實現了陜西縣域生産總值過百億的零突破。
93個縣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平均為0.86億元,比上年有所提高。最高的是志丹縣為7.66億元,最低的為佛坪縣0.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低於1000萬元的縣域10個,比上年增加2個;超過5000萬元的縣域34個,減少10個;超過1億元的縣域22個,增加2個。93個縣縣域農民人均純收入2031元,增加182元,比上年增長9.8%。最高的長安區3331元,最低的佛坪縣122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2000元的縣域33個,增加6個;超過2500元的11個,增加5個;低於1500元的縣19個,減少10個。
陜北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成效顯著。在2005年“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十佳縣”中,陜北入圍6個,比上年增加2個,而關中入圍縣域由5個減少至3個;陜南入圍1個,與上年持平。按照關中、陜北、陜南三大區域縣域經濟總量平均規模排序,依次為陜北27.6億元、關中26.7億元、陜南16.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關中、陜北、陜南分別佔全省縣域總量的27.7%、60%和12.3%,平均規模依次為陜北1.91億元、關中0.55億元、陜南0.35億元,縣域地方財政收入前10名中9個縣在陜北。
2005年度“陜西省經濟社會發展十佳縣”的排頭兵作用進一步顯現。2005年綜合考評前10名的縣(市、區)依次是:神木縣、寶塔區、長安區、靖邊縣、吳起縣、臨潼區、志丹縣、榆陽區、漢臺區、陳倉區。與2004年綜合考評結果相比,韓城市、戶縣從前10位退出,其中:韓城市由第6位退居第11位,戶縣由第8位退居第13位,均後退5位。吳起縣和榆陽區晉陞前10位。其中:吳起縣由16位晉陞到第5位,位次提升了11位,榆陽區由11位晉陞到第8位,位次提升了3位。2005年度“十佳縣”除神木縣、寶塔區、長安區保持前3位沒有變化外,其他縣(市、區)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靖邊縣由第5位前移到第4位,臨潼區由第4位退至第6位,志丹縣由第10位前移至第7位,漢臺區由第7位退至第9位,陳倉區由第9位退至第10位。(通訊員 張蕾 記者 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