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下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召開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信息披露會。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劉志在信息披露會上介紹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重點內容和創新點並答媒體提問。有關單位領導也一同出席了信息披露會並回答了媒體提出的相關領域的問題。共有30余家媒體參加信息披露會。
背景資料:
加強社會公共服務,讓發展成果惠及市民
公共服務是政府職能。發展社會公共服務,對於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建設服務型政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十一五”時期,北京市提出社會公共服務發展規劃是貫徹落實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
社會公共服務是指在社會發展領域中的公共服務。本規劃涉及的社會公共服務是指在社會發展領域中,以滿足公眾基本需求為主要目的、以公益性為主要特徵、以公共資源為主要支撐、以公共管理為主要手段的公共服務。主要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等內容。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強化政府職責,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服務效率,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基層建設,大力推進公共服務提供社會化、基本社會公共服務均衡化、社會發展水平現代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善之區提供堅實保障。
主要原則:在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同時,更加注重滿足市民的基本需要;在提升社會公共服務總體水平的同時,更加注重結構的均衡;在不斷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投入效率;在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責的同時,更加注重強化政府決策和監管職能。
總體目標:一是率先基本實現社會發展現代化;二是城市服務功能顯著增強;三是基本社會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四是社會公共服務的效率顯著提高。
健全社會公共服務五大體系:一是優先發展首都教育。就是走內涵式的教育發展道路,從數量普及為主向質量提升為主轉變,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優化轉變,從以學歷教育為本向以素質教育為本轉變,從學校教育體系向終身教育體系轉變。二是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加強以“一個機制、四個體系”為核心內容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可負擔的基本醫療服務。三是推進公共文化和體育建設。充分發揮首都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城市的文化價值和創意能力,強化全國文化中心功能,提升首都文化的國際地位。發展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增強社會凝聚力,增強市民體質。四是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實施“平安奧運”戰略,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構建城市公共安全應急機制,預防和減少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五是完善社會福利和救援體系。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全面促進慈善事業發展,建立突發性災害應急救援體系。
促進基本社會公共服務均衡化發展:建設面向農村、面向社區、面向普通市民的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網絡,重點支持鄉村和社區網點建設,達到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區域全覆蓋。一是提升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共服務水平。建立起與城區水平大體相當的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大政府對農村地區投入力度,通過“名學校辦分校,名醫院辦分院”等綜合手段,促進優質教育和衛生資源向遠郊區縣和農村地區輻射,支持興建農村文化體育活動設施,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體活動,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確保長期通。二是加強社區綜合服務體系建設。著眼于居民社會生活的有效組織,建設基礎社區(社區居委會,3000—10000人)、功能社區(4—6個社區居委會)和街道社區(10萬人)三級居民生活單元。完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標準化新建和改造任務,達到社區衛生服務對城鄉基礎社區100%覆蓋。
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按照“規劃總量、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提高質量”的原則,構建起面向基層、覆蓋城鄉、功能完善、佈局合理的社會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格局。“合理佈局,規劃總量”就是科學規劃社區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農村地區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啟動新城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就是加強區域統籌,協調資源配置,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積極引導,優化增量”就是引導中心城區大型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向新城疏散。推進優質資源學校辦分校、名院辦分院。安排“教育興農”、“健康農村”、“活力農村”等一批統籌城鄉系統工程;組織“和諧社區”、“平安社區”、“健康社區”等一批方便市民生活的德政工程;建設一批增強城市整體服務功能的重大項目;推進一批資源整合、提高服務設施運營效率的改革試點項目。
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模式:一是實行社會公共服務分類管理。根據所具有的公益性和可經營性程度的不同,將社會公共服務分為基本社會公共服務、準基本社會公共服務和經營性社會公共服務三類,科學界定、劃分政府和市場在提出各類社會公共服務中的各自職責和作用。二是強化政府社會公共服務職責。提出政府是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是非基本社會公共服務的倡導者,同時是整個社會公共服務的規劃者和管理者。三是鼓勵社會公共服務舉辦主體多元化。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機制靈活、政策激勵”的社會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吸引社會投資主體舉辦基本和準基本社會公共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鼓勵社會主體舉辦基本公共服務;通過財政補貼、PPP模式(公私合營)、特許經營等方式支持社會主體舉辦非基本公共服務。四是推動社會公共服務投資模式的多樣化。盤活存量籌措建設資金。經營性社會事業單位改制後進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發行體育彩票、社會福利彩票等募集資金。採取賦予冠名權、鼓勵社會捐贈等方式籌措資金。五是促進社會公共服務建設和運營市場化。積極推行政府投資建設項目實施代建制管理,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六是加快社會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政府公共部門管辦分離、政企分開,積極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加強公共財政保障:建立“一個機制、五個傾斜”的公共財政保障,即建立社會公共服務財政支出持續穩定增長機制;實現財政支出向社會公共服務傾斜;實現社會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傾斜,向農村地區傾斜,向社區層面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
完善政策法規和制度:建立統籌協調、規範高效、分類管理、分級承擔的社會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制定和完善社會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規範政府、社會力量在社會公共服務中的角色、作用和行為。指導編制各行業專項規劃和一批以項目為核心的建設實施規劃。制定併發布社會公共服務分類管理標準、各行業服務標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運營標準等。
營造良好的政府服務和管理環境:一是建立綜合協調和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二是加強對社會公共服務的宏觀監測和評價;三是推進政務公開,加強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