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海南省:農技“110”一個電話技術服務送到田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04日   來源:海南日報

    農民在生活中遇到危難,會首先想到求助“110”。如果在農業生産上面臨危害,又該如何尋求快速的幫助?“963110”,海南的農民記住了這一農業科技服務熱線。

    農業科技服務“110”是海南省科技部門探索創建的農村科技服務新體制。目前,海南省已建成100個服務站和283個服務點,初步形成了全省性的農業科技“110”服務網絡。這一快速有效的網絡,在農技服務和推廣中展現出強勁的活力,受到了廣大農民的青睞,並得到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海南省農村科技服務體制、機制創新的靚品牌。國家科技部正組織全國20個省區市推廣農業科技服務“110”這一模式。

    一個電話,技術服務送到田頭

    11月23日,瓊海市長坡服務站。下午17時22分,站裏的服務熱線第62次響起,技術員王揚立即拿起了聽筒。“快來幫我們看看,我們的冬瓜許多葉子發黃,有的已經枯了……”打來電話的是長坡鎮長坡村委會來埇村村民陳新日。陳新日反映,村裏有多家農戶的冬瓜出現病症,村民們十分著急。放下電話,王揚即刻發動了摩托車。10分鐘後,當王揚到達村民的冬瓜地時,一下子被村民圍住了。經診斷,王揚認定村民們的冬瓜得的是細菌性角斑病。該種病傳染很快,當時,來埇村已有80多畝冬瓜染病。王揚當即為村民開出了藥方,並耐心地告訴村民如何用藥。回到站裏時,已是19時16分。

    王揚告訴記者,服務站平均每天要接待150人次的農民來電、來訪諮詢。服務站懸挂的工作制度一欄中明確要求:“對廣大農民的科技求助來訪、來電、來信,要做到不辭、不拖、不卡,快捷服務,無特殊情況,服務時限不超過一天。”

    海南省農業科技服務“110”模式2001年由瓊海市首創,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全省試點推廣,迅速發展成為農村科技服務的主要形式。2004年,全省開通了統一服務電話“963110”,農民隨時撥打電話,都可就近獲得快速的技術服務。

    農業科技服務“110”服務站的建立,打破過去鄉鎮農技機構以行政區域為單位設站的做法,根據區域、産業需要和農民需求建站,服務範圍可以跨鄉鎮、市縣服務。380多個站點分佈全省120多個鄉鎮,覆蓋大部分農村,4年來累計受益農民已達400多萬人次。

    一個網絡,專家就在你面前

    11月24日,三亞市田獨服務站。“田獨服務站,南田服務站呼叫……”上午9時16分,電腦的音箱傳來了呼叫聲。田獨服務站技術人員坐到電腦前,通過遠程視頻系統與遠方的南田服務站進行交流。南田服務站技術人員反映,近幾日芒果坐果率不高。兩站技術人員隨後對此現象展開探討。

    海南省農業科技服務“110”建設了視頻系統,目前已開設77個終端,配備了終端設備的服務站(點)都可以進入視頻系統,技術人員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通過視頻系統向上級指揮中心、專家團專家或其他服務站(點)求助,實現遠程診斷、指導、培訓和交流。今年6月,瓊海市一些地區的香蕉發生細菌性莖腐病。瓊海市塔洋服務站站長王燕想到,東方、昌江種植香蕉的面積很大,這兩個市縣的技術人員應該有治療的好辦法。王燕通過遠程視頻系統向他們請教到了治理方法,使瓊海的香蕉病得到了及時有效地控制。

    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農業科技服務“110”形成了省、市縣(區)、鄉鎮三級,縱向連通、橫向協調的農業科技服務網絡。省科技廳和各市縣(區)都建立了指揮中心,每個指揮中心都擁有固定專家團,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農技推廣機構的專家。目前省專家團專家有50多人,各市縣專家團有專家450多人。

    一個品牌,技物結合彰顯活力

    農業科技服務“110”服務站的建設機制靈活,有的是農資企業設立的,有的是依託農技站設立的,還有的是科研機構或農業技術協會設立的。但無論哪種形式,都是實行市場化運作。服務站一邊是技術諮詢服務區,一邊是農資經營區,既為農戶種、養生産“開處方”,又供應農藥和各種農資,通過合理的利潤維持服務站的經營和發展。

    市場化的運作機制,使農業科技“110”服務站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瓊海市塔洋服務站依託原來鎮農技站設立,目前農資農藥的銷售量是2001年成立服務站前的10倍。站長王燕説,服務站的硬體設備比以前明顯增強,服務內容更廣,服務方法更多,因而更加受到群眾的歡迎。與此同時,技術人員能獲得一定的利益回報,也提高了服務農民的積極性。

    海南省指揮中心指揮長周進偉認為,省科技廳制定了農業科技服務“110”服務站(點)建設的標準和認定辦法,實行統一標誌、統一授牌,並對服務站(點)提出技術裝備、人員數量和技術服務等規範性要求,形成了一種品牌效應,對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加入農業科技服務“110”,便代表了要為農民履行一種責任,要接受一種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制度的約束,需要技術人員以快速有效的責任心去解決農業生産技術難題,去贏得群眾的信任。

    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深入,傳統的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難以適應,呈現出 “網破、線斷、人散”的狀況。三亞市指揮中心副指揮長許國珍説,農業科技服務“110”已成為整合原有鄉鎮農技站各站資源的有效平臺,建立起了農業科技服務的長效機制。

    一個平臺,科技人員施展才華

    “以前一般只是坐在辦公室等群眾來問、等群眾來請,而現在能主動地去接觸農戶,了解農戶的生産狀況,向農民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瓊海市大路服務站站長吳川德説。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的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積極帶領服務站的技術人員通過銷售農資、推廣優質種苗、為農民提供收購、運輸服務等,年收入達50多萬元。

    農業科技服務“110”為廣大農業技術人員提供了全新的施展舞臺。據統計,農業科技服務“110”服務站已吸納農業技術人員600多人。他們的服務範圍不斷拓展,從傳統的種植技術指導逐步擴展到新型的優良品種示範推廣、複雜的設施農業技術指導。

    三亞市南田服務站站長、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李勁松説,海南發展熱帶高效農業潛力巨大,但長期以來農民大多數種植的仍是一般性農産品,而名、特、優産品比重過於偏小。農業科技服務“110”的這一新型服務模式,勢必將加快我省熱帶高效農業技術的推廣步伐。

    一種機制,農村發展注入動力

    11月25日,陵水黎族自治縣英州鎮大坡村委會保墩村,記者看到村民符傳通的哈密瓜棚裏挂滿了纍纍碩果。去年,符傳通在英州服務站站長符勁的指導和幫助下,種植2畝大棚哈密瓜,當年純收入5萬多元。今年,已掌握種植技術的符傳通將種植面積擴大到了6畝。同時,村裏另有5戶農民也學符傳通種起了大棚哈密瓜。

    在農業科技服務“110”技術人員的引領和幫助下,農民們嘗到了農業科技的甜頭。今年,定安縣定城服務站譚黎服務點農藝師蒙傳春,充分利用農業科技服務“110”服務點的技術力量,引導農民種植聖女果新品種“千喜”,已經喜獲豐收。據統計,譚黎村共引種“千喜”150畝,每畝平均收入達8000元。

    海南省科技廳廳長肖傑説,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於促進農民增收,實現增收的動力在於農業科技。農業科技必須通過農技人員將技術普及到農戶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應,農業科技服務“110”能夠實現農業科技的有效應用和推廣,“作為一種有效的農業科技服務新體制,它將為海南新農村的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

 
 
 相關鏈結
· 農業部:我國將進一步加強農業職業技術培訓
· 內蒙古將在5年內對60萬農牧民進行非農技能培訓
· 河南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穩步提高
· 北大吳志攀:在新農村建設中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
· 積極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