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北京:法律服務延伸到村 政府補貼農村法律工作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1日   來源: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500個村陸續建起了法律服務室,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法律服務;只要是涉及農村經濟和公益事業的,不論是諮詢還是代理,一律免費;農村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費用都由政府補貼……為了保證司法行政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的有效實施,市司法局根據對全市法律服務的需求狀況和目前農村法律服務力量的整體情況的研究分析,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創新的舉措,豐富了法律服務新農村的形式和內容。

    政府補貼農村法律工作者

    11月1日,延慶縣在全市率先建起了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這不僅是延慶縣的一次探索,也是市司法局在服務新農村建設、最大限度滿足農民法律需求過程中的重大舉措。延慶縣是農業大縣,71%的人口是農村人口,然而全縣只有5名律師,農村法律服務力量非常薄弱。“其實,北京市的法律服務資源是最豐富的。”市司法局局長吳玉華表示,雖然北京市律師總數達到11000多人,但他們絕大多數“扎堆”城裏,10個遠郊區縣僅有44家律師事務所、320名律師,佔全市律所和律師總數的5%和2.8%。“農民收入低,請不起律師是導致‘農村律師’稀缺的主要原因。”然而,隨著新農村建設各項中心工作的不斷深入,涉法問題越來越多,農村法律需求的領域越來越廣,迫切需要政府介入。

    為此,市司法局提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打造農村公益法律體系,不佔用行政、事業編制,所需經費由市司法局和縣級財政共同負擔。在延慶縣,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報酬包括500元的底薪和計件補貼,即每代理一件案件將獲得800元的補貼,這與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補貼標準是一樣的。

    法律服務網絡延伸到村

    延慶縣的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由三級網絡組成。7名律師組成縣政府法律顧問團,協助縣政府依法解決涉及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代理重大、疑難訴訟案件;13個鄉鎮全部建立起公益法律服務中心,首批30名公益法律服務工作者全部進駐司法所工作;35個村依託村委會建立起村法律服務室,法律服務室平時由兩名村調委會成員負責。同時還設立固定接待日,律師、公證員、法律服務人員、司法助理員、法律服務志願者定期接待村民。

    在大興區,各個鄉鎮也組建了“法律顧問團”,聘請律師為鄉鎮決策把關,同時為農民提供法律服務。還有一些村建立起法律服務室,設立“律師接待日”,律師定期下鄉解答村民的諮詢甚至免費代理案件。

    房山區則在60個村成立了“司法工作室”,協助村級組織疏導、處理群眾有關涉法問題,調處疑難糾紛。

    據悉,2006年底,北京市500個基礎較好的行政村都將建成法律服務室。其他3000多個行政村也將在近幾年陸續建成法律服務室。這就意味著,農民不出村就可以獲得專業的法律諮詢或者申請法律援助。涉農糾紛諮詢代理全免費

    11月13日,延慶縣大榆樹鎮高廟村村民李長根領到4萬元交通事故傷殘補助金後非常欣慰。“這事折騰一年了,沒想到公益法律服務中心剛一建成就幫助解決了。”

    李長根是民泰宏發路橋養護中心的職工。2005年9月20日,他在上班途中出車禍受傷。傷癒後他多次向單位要求傷殘賠償金等費用,但都沒有成功。後來他找到公益法律服務中心,中心免費為他調解了此案。

    “只要是涉及農村經濟和公益事業的法律事務,一律免費。”市司法局局長吳玉華指出,這是要求“政府為農村法律服務‘買單’”的唯一標準。包括涉及村集體、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法律事務;涉及土地承包、流轉等生産經營活動的法律事務;生産經營中的合同糾紛;涉及農村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等農村公益事業的法律事務;涉及農民生産資料如種子、化肥的糾紛;徵地拆遷糾紛等。

    不僅如此,農村法律服務方式也在逐漸改變,從側重事後法律救濟向事前防範法律風險方向轉變,農村法律工作者開始參與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章程的制訂工作;為農業訂單合同、農民外出務工合同、農村土地轉包、租賃、使用權入股合同等各類農業合同提供起草、審查和公證服務;為農民提供免費的法律培訓等。

    門頭溝

    9成農民工討薪案件調解成功

    由於實行了訴前調解,農民工討薪案週期縮短,成功率大大提高。2006年以來,門頭溝法律援助中心已成功調解30余起案件,佔總案件數的9成以上。

    2006年10月8日的上午,一位20多歲的農民工怒氣沖衝地闖進了中心接待室。“老闆可太黑了,不給我錢我就跟他拼命。”這位農民工姓明,在一家建材廠幹了半年了。從5月份開始,老闆陳某就不給開工資了。最近他想離開廠子,多次向老闆討要工資未果。和他一起來的還有一位農民工何某,工資也被拖欠了好幾千元。“如果按照慣常的做法,受理他們兩人的案件,再調查取證,到法院起訴,估計需要一年多的時間案子才會有結果,而且很可能因證據不足農民工敗訴拿不到工錢。”中心的公職律師師文輝説,有時候,通過訴訟途徑解決糾紛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辦法,而調解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通常不到一個月就能協調成功。

    經過師律師對雙方曉之以法,動之以情的調解,20天后,兩位農民工終於和陳某坐到了一起,分別簽署了工資支付調解協議。拿到錢後,兩位農民工開心地笑了。

    據介紹,自從2005年3月該中心實行訴前調解以來,9成以上的農民工討薪案件都採用了調解方式,而且成功率100%。對涉及農民工的案件,中心還採取了“三先”政策:先受理後審查是否具備經濟困難條件;先調解後起訴;先辦理案件後協助執行。

    為了防止農民工討薪不成,出現心理失衡,甚至上訪鬧事進行違法犯罪,中心的律師還對來訪農民工進行心理調適,幫助其正確面對就業風險,學會理性地表達訴求。

    懷柔

    首創“訂單”法律宣傳

    “你們把婦女權益方面的法律給大夥兒講講行嗎?”近日,懷柔區司法局宣傳科科長董志會接到懷柔鎮婦聯幹部的法律宣傳預約電話後,第二天便帶著兩名工作人員來到懷柔鎮,為百餘名農嫂講解婦女權益保障法、繼承法了。據悉,自2006年3月懷柔區創立這種“訂單法律宣傳”以來,已經“點法”184次,近3萬人從中受益。

    近年來,懷柔區每年舉辦“送法下鄉”活動,通過發放宣傳材料、設展板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這種“擺攤”式的法制宣傳針對性不強,效果不佳。為此,懷柔區聘請中小學法制校長、公證員、律師、各鎮司法所工作人員等,組成法律法規講師團,將“送法”變為“點法”。

    首先區司法部門邀請各單位、各部門的主管領導召開座談會,為全區的法制宣傳工作“診脈”,而且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確定授課內容,並通過網絡、報刊等媒體,將講師團名單、聯絡電話、授課內容公佈,供各鄉鎮進行選擇。這樣基層群眾就可預約相關法律宣傳內容。比如有的鎮鄉涉及佔地拆遷問題較多,就“點”有關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及政策;有的鎮鄉土地承包糾紛較多,就“點”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規等,這樣一來,針對性強了,對了群眾的胃口,法制宣傳工作就受到了群眾的歡迎。

    由於懷柔區北部山區人口分散,不利於開展大規模的、集中的法制宣傳教育,懷柔區司法局還把目光投向了鄉鎮每週一次的農民趕集日,設立“法制大集”。集市上有法制宣傳櫥窗、法律法規索取欄、法律諮詢信箱、法律法規諮詢臺等,農民在趕集的同時就能獲得法律服務。

    大興

    諸葛營村設立“律師接待日

    在工廠做工被軋斷手指後,大興區北臧村鎮諸葛營鄉的村民田萬臣十分煩惱,幸好村法律服務室來了律師,及時為他指明了解決的辦法。據了解,自從諸葛營村設立“律師接待日”以來,已經為數十位村民解決了法律疑難問題。

    2006年4月15日,諸葛營村掛牌成立了全市首家村級法律服務室。服務室由村調委會負責,除調解員隨時為村民提供法律服務外,還設定了3天“律師接待日”,“律師接待日”定在每月第一週的週二以及15日、25日,還可依村民需要隨時調整時間,到時北臧村鎮法律服務團的律師都會驅車來到諸葛營村,解答農民的諮詢。

    據悉,除過去的宅基地、繼承、婚姻等法律問題外,近年來農村徵地補償、人身傷害等案件也越來越多。但農民住在偏僻的鄉村,到城裏找律師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找誰。“律師定期到村,把農民被動尋找法律服務變為主動給他們提供服務,方便了農民。”大興區司法局有關負責人説。

    除了免費諮詢外,律師還要為村民進行法律知識培訓。每次上課,村民們都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的,在課上,很多人第一次聽説了法律援助的概念。附近的北高村、西大營村、天宮院村、巴園子村等9個村的村民都被吸引過來聽課。

 
 
 相關鏈結
· 海南省“法律進鄉村”工程啟動 主要有10項措施
· 司法部通知要求各地從三個方面推動法律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