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全國糧食生産發展規劃(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正式發佈,這是農業部根據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部署,繼發佈《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之後,編制的又一個中長期戰略規劃。《規劃》在對未來我國糧食供需格局變化趨勢和糧食增産潛力分析的基礎上,從目標、戰略、重點、分區定位等方面對未來的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做了總體謀劃,是指導各地科學安排糧食生産力佈局,著力加強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和行動指南。為了使廣大讀者更全面了解《規劃》,近日,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據了解,我國糧食生産在2004~2005年累計增産1000億斤以上的基礎上,今年還將繼續獲得豐收,可以説,在國家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支持下,糧食生産已得到了快速恢復。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什麼還要編制《規劃》?
答:正如你所説的,繼2004~2005年連續豐收,今年也將是個豐收年,實現糧食生産連續3年豐收,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是不多見的,這主要得益於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宏觀調控中更加注重加強糧食生産的政策支持保護力度,實行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我國糧食生産得到了快速恢復。但也要看到,雖然目前糧食供需矛盾有所緩解,但産不足需的態勢依然存在,國家糧食安全仍存在隱憂。一是人均耕地資源不足。最新資料顯示,2005年耕地保有量人均僅1.4畝,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農業用水每年缺口達300億立方米。今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耕地和水資源的緊缺將使糧食供給在較長時間內面臨著著資源相對不足的壓力。二是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地區間差異較大,農戶平均耕地僅7.3畝,只相當於美國的1/400,日本的1/10。在糧食生産比較效益相對較低,人均耕地規模極為狹小的條件下,既要實現我國糧食基本自給,又要解決農業生産發展、農民生活富裕、農村社會繁榮的多重目標,這是農業部門今後工作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三是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國,糧食進口量的細微變化就可能引起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近年來,國際糧食貿易基本趨於穩定,年均貿易量大體保持在4800億斤,約為我國糧食年度總産量的50%左右。我國糧食進口國內需求量的1%,就相當於國際糧食貿易量的2%,我國糧食進口存在著明顯的“大國效應”,我國在糧食安全戰略上必須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供給的方針。基於這些因素的考慮,我部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指示精神,在有關專家的建議下,組織編制了《規劃》,目的就是要加強對糧食生産的指導,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問:《規劃》都包括哪些內容?
答:《規劃》共分五部分。在總體思路上,力求從戰略高度提出我國中長期糧食發展的思路和框架,細化落實功能分區和對策措施。第一部分重點分析了近中期我國糧食供求格局的變化趨勢、需求結構和糧食增産途徑,提出了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主攻方向。第二部分側重從全局角度,本著處理好糧食生産與市場調控、確保供給與農民增收、明確重點與責任分工等方面的關係,提出了我國糧食中長期發展方向,具體目標和實施戰略。第三部分是從細化落實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佈局的視角,在綜合分析我國糧食生産能力佈局的歷史沿革和重心變化的基礎上,對未來糧食發展提出了按不同區域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作用,來劃分糧食發展功能區的設想,將全國糧食生産區域劃分為優勢主産區、潛力提升區、穩固發展區、戰略儲備區四個功能區,並分區提出了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第四部分主要按照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確保規劃目標實現的要求,具體謀劃了需要支持的政策領域。第五部分從資源保護、法律保障、制度建設、投入機制、宏觀調控等方面提出了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
問:糧食供求關係變化是大家都很關注的敏感問題,《規劃》如何看待今後我國糧食供求格局的變化?
答:《規劃》分析今後我國糧食供求格局變化將表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國內糧食供需關係偏緊的態勢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的産需自給率大體在97%左右。但從分品種看,玉米産需基本平衡,小麥、水稻供求偏緊,大豆存在較大缺口,薯類生産增長較快。從消費用途看,口糧消費有所下降,飼料用糧、工業用糧明顯增加。從長遠看,糧食生産受資源、氣候、技術、市場制約和種糧比較效益影響,産量大幅度增長的難度很大。而隨著人口增長,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的快速發展,糧食消費量繼續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因而緊平衡將是中長期我國糧食供求的常態。二是供求結構變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趨於增強。近20年來,品種間、區域性的糧食供求結構失衡已成為糧食供求矛盾的主要特徵。在品種上往往反映在稻穀供求變化和價格波動方面;在區域上則主要反映在糧食主銷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從消費結構看,儘管近些年口糧消費佔糧食消費總量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國口糧消費比重較高的農民群體,人口基數龐大,農村口糧消費在較長時期內仍會佔較大比重,對於我國糧食供求平衡的影響依然較大。三是糧食生産重心正在發生新的變化。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東南沿海省份播種面積大量減少,從糧食盈餘或基本自給狀態逐漸變為糧食大量調入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仍是我國糧食的主産區之一,但其盈餘量也在逐年減少;黃淮海地區保持著商品小麥的主體供給地位;東北地區已成為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源供應地;西部地區隨著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的實施,糧食生産能力降幅雖然不大,但退耕戶的細糧消費量明顯上升,小麥、水稻的需求量增加。總體而言,我國糧食流通格局正呈現出“北糧南運”、“中糧西運”的態勢,糧食生産地域重心發生了由南向北、由東向中的逐漸轉移。因此,要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今後糧食生産的發展必須重在穩定面積,主攻單産,提高質量,在確保口糧供給的前提下,注重解決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並要適應糧食生産區域重心的變化,科學謀劃糧食生産能力建設佈局。
問:您提到了《規劃》要科學謀劃糧食生産力佈局,對此,《規劃》有何具體設想?
答:按照耕地與水資源的空間分佈、現實生産能力、商品糧供給水平和未來可挖掘的潛力,《規劃》將全國糧食生産區域劃分為了四個功能區。一是優勢主産區,主要覆蓋《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確定的水稻、小麥、玉米、大豆4大糧食作物9個優勢區域,以及優勢區域以外的大多數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場)。本區重點以發展現代糧食産業,提升産業檔次和發展水平為主攻方向。二是潛力提升區,覆蓋部分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場),以及大多數省級商品糧基地縣(場)。本區重點以改造中低産田、提高單産為主攻方向。三是穩固發展區,覆蓋優勢主産區和潛力提升區以外具備糧食生産能力的所有縣(場),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區、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西部生態建設區等。本區域量大面廣,其生産能力的增加不僅對本區域供給有較大影響,也是影響全國供需形勢的重要因素。這個區域重點要嚴格保護現有耕地資源,保持農田水利設施的有效運轉,加強優質糧食品種的推廣,穩步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及規範化生産水平。四是戰略儲備區,我國糧食生産後備資源主要集中北方地區,但由於缺水和生態脆弱,目前不宜規模開發。綜合考慮生態保護和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能,《規劃》提出優先謀劃新疆的伊犁河流域、額爾齊斯河流域和塔裏木河流域。重點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積極籌劃重大水利工程以及糧食生産配套設施建設,推進抗逆品種培育和旱作節水技術的研發與儲備,為適時開發創造條件。同時,堅持抓好區內現有棉田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耕地綜合生産能力,做好應急轉産的基礎工作。
在上述分區基礎上,《規劃》還分別分析了各區的現實條件,明確了功能定位和建設目標。
問:就近中期而言,《規劃》是如何考慮我國糧食發展戰略的?
答:《規劃》認為,雖然我國耕地和水資源人均不足,但從糧食生産能力的增長潛力和制約因素分析看,影響未來我國糧食發展的因素主要在於政策性因素。從現實情況看,為盡力降低耕地減少對糧食播種面積的影響,國家必須採取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耕地數量穩定在合理水平,並採取積極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科技推廣,提高復種指數,確保糧食生産所必需的播種面積,並大力提高單産水平,以確保糧食生産能力和産量的穩定與增長。為此,《規劃》提出的近中期糧食發展的戰略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始終堅持基本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給的方針,圍繞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宏觀調控目標,採取行政、法律、市場等多種手段,調動中央各部門、地方、農民等各方面積極性,聚集科技、人力、資金等多種資源,以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為核心,合理佈局,主攻單産,穩定面積,優化結構,促進增效,構建長效機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實現總體思路,《規劃》還提出了實施“能力提升、科技突破、分區分級、替代引導、市場調節”五大戰略,著力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依靠科技突破水土資源瓶頸,按照分區目標管理的要求,科學劃分功能區,明確中央與地方的分級管理責任,積極發展糧食替代産業,拓展食物來源,減輕水土資源壓力,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進行品種和總量調劑。
問:按照《規劃》確定的目標和分區戰略,近中期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的重點有哪些?
答:總體考慮有五個方面。一是在糧食基礎産出能力建設上,重點強化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擴大灌溉面積和穩産高産農田比重。積極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著力加強耕地質量建設,確保耕地的持續産出能力穩步提高,不斷增強耕地持續利用和水資源高效轉化水平。二是在糧食生産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建設上,重點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糧食生産的科技儲備。建立“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新機制。三是在糧食生産支撐保障能力建設上,增強良種供給和生物災害防控能力,提升糧食安全動態監測預警能力。四是在發展糧食生産機械化上,加快推進糧食作物全程機械化,完善發展糧食生産機械化的扶持政策,鼓勵新型農機研發。五是在發展糧食替代産業方面,合理開發非耕地資源,加速發展節糧型養殖業。圍繞這五個重點領域,我部將積極爭取有關方面的支持,指導各地依靠科技,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以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問:《規劃》發佈後,農業部將如何確保《規劃》目標的落實和實現?
答:《規劃》的實施不僅要求農業部門努力做好各項工作,也有賴於其他部門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為此,《規劃》在第五部分闡述了今後確保糧食生産發展的主要措施。《規劃》發佈後,農業部將立足本職工作,細化落實各項具體措施和工作責任。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報紙、網絡、電視等多種媒體和宣傳手段,讓社會了解《規劃》的主要內容和需要支持的重點。在安排“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年度計劃中,進一步對《規劃》的各項目標、重點、措施等進行分解,指導各地不斷提升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進糧食生産發展。
“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任務光榮而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振奮精神,紮實工作,開拓創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努力實現《規劃》確定的戰略目標,著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的能力基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