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氣象局局長秦大河:關注極地氣象 保護全球氣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23日   來源:氣象局網站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這個主題明確表達了國際氣象界對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高度重視。世界氣象組織(WMO)和國際科學理事會(ISCU)共同發起“2007-2008年國際極地年”活動,目的也在於希望國際社會能夠充分認識極地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聯絡,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重要影響。

    2007年全球矚目的一項大事就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審議並通過了《氣候變化2007:自然科學基礎》的評估報告,給全人類敲響了警鐘:到21世紀末,在多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預估的全球地表平均增暖1.1至6.4℃,海平面相應上升0.18-0.59米。同時,高溫、熱浪、強降水事件的發生頻率很可能會增加,熱帶氣旋(含颱風和颶風)的強度可能會增強。這將導致極端氣候災害和生態、環境、海洋、地質災害形勢,以及國土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形勢都更加嚴峻,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建設與發展面臨更多複雜難題。

    考察研究極地對於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大意義。全球氣候變化涵蓋了大氣、海洋、陸地、冰雪、生物等多圈層相互作用的複雜過程。極地包括南極和北極地區,是地球氣候系統的重要單元,在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全球大氣的主要冷源,南北極地區在全球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形成,南北兩半球熱量、動量和水分的交換中起重要作用。極地大洋環流和海冰變化與極地大氣環境密切相關,在全球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極地冷水通過沉降從海底向低緯度地區、甚至跨半球輸送,在全球海洋溫鹽環流中起啟動作用, 對全球各大洋的熱量和氣體交換起重要作用。極地冰蓋和大洋沉積物中保留著地質歷史時期氣候環境變化的詳細記錄,是了解地球演化歷史的良好載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科學價值。南北極尤其南極,是目前全球受人類活動影響和環境污染最少的地區,是研究各種大氣物理現象和日地關係的理想場所,極地大氣化學特徵、大氣本底環境的分析和研究,對了解人類活動與全球環境變化的關係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人類在極地科學考察和科學研究領域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考察研究極地是一項複雜而龐大的科學工程。全球氣候變化研究涉及氣象、海洋、環境、生態、地理等自然科學諸多領域,也涵蓋了經濟、社會、政治、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認識極地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必須深入推進極地氣象學、海洋學、冰川和水文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觀測,必須克服自然環境惡劣的種種挑戰,必須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更大範圍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自19世紀末以來,人類克服種種艱難險阻,前赴後繼探索極地、研究極地,尤其是對極地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研究,僅在南極地區(南緯60度以南)就有64個考察站,其中常年站37個。一百多年來, 國際上已進行過三次以極地為主的國際合作觀測研究,極大地推動了氣象、地磁、電離層、無線電等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第三次國際極地年(1957-1958年)科學考察和研究成果改寫了地球科學的許多重要概念:長期爭論的“板塊漂移學説”第一次得到直接證據,首次發現了環繞地球的范·阿倫輻射帶,首次估算了南極大陸冰量的規模,創建了第一個“世界數據中心”,促成了國際南極研究科學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誕生,將極地科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南極條約》是第三次國際極地年最重要的政治成果,“和平利用南極”從此成為國際社會的主導理念。

    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化研究還存在許多未知領域。全球科技界還需要在極地雪冰-大氣-地球物理綜合觀測和大氣本底觀測,極地冰雪/大氣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和化學過程研究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在進一步量化和理解南極冰蓋演化歷史和現代氣候與環境變化過程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影響,從極地氣候變化信息中發現和提取能用於全球和我國短期氣候預測的信號等方面做更紮實的工作。

    關注極地氣象、研究全球變化、保護全球氣候,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科學家義不容辭的重大責任。我們將繼續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加速科技創新,著力推進學科交叉與融合,深入研究極地氣象和全球氣候變化,為更好地適應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我們將繼續面向國家需求,深化業務技術體制改革,著力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氣象業務,進一步提高對天氣、氣候和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氣象報/中國氣象局局長 秦大河)

 
 
 相關鏈結
· 秦大河等聽取關於胡錦濤慰問氣象職工情況和講話
· 新聞辦發佈會介紹中國氣象狀況
· 秦大河接受人民日報記者專訪談自然災害頻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