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提出“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重要論斷。幾年來,天津市勞動保障部門緊緊圍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就業、工資收入、社會保障和勞動權益維護等事關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立足在共建和諧勞動保障發展格局中,動員各方力量、凝聚發展合力;在共享勞動保障發展成果中,解決群眾困難,增進社會溫暖,下基層、入社區、進企業,聽民意、解民憂、助發展,把“共建中共享,共享中共建”落在服務群眾、惠及百姓,推進勞動保障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各項工作之中。
保障群眾就業權益 鑄牢和諧社會民生之本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的基本權益,是共建共享和諧社會的基礎工程。這幾年,在擴大就業的政策、資金和幫扶措施上,天津市更加關注民生、關注社會困難群體,把共建共享的著力點向普通百姓傾斜,取得了突出成效。全市就業總量不斷增加,就業質量不斷改善,城鎮登記失業率穩中有降。去年,全年實現新增就業29萬人,同比增長12.5%,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就業人數的增加,拉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個百分點。目前,全市城鄉從業人員總量為542萬人,比2002年末凈增55萬人。其中,城鎮從業人員313萬人,比2002年末凈增17萬人。全市自2003年以來,就業人數的增長幅度,平均每年以高於國民生産總值5至6個百分點的速度向前推進。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從2002年底的12.4萬人降為目前的3.4萬人,城鎮低保人數由31萬人減少到不足15萬人。
促進困難群體就業的措施更加紮實,共建和諧社會,共享發展成果的社會基礎更加牢固。針對就業大軍中的困難群眾、弱勢群體,自2003年以來,天津市把促進困難群體再就業作為解決民生難題、實現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切入點,始終堅持工作重心不轉移、政策措施不偏移,在全國形成經驗。幾年來,全市圍繞“4050”下崗人員、長期失業人員、城鎮低保人員、零就業家庭等“十類”就業困難群體,實施分類指導,加大幫扶力度,實現妥善安置。對從事靈活就業的下崗失業人員,給予養老、醫療、失業三項社會保險補貼到退休,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對就業能力相對較弱的“4050”人員,開發公益性崗位,發工資補貼、上保險,實行托底安置;對單親母親、零就業家庭實施定向援助,鼓勵企業吸納,給予吸納補貼;對領取失業保險和城鎮低保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和創業扶持貸款。共建促進了共享。自2003年以來,全市在幫扶困難群眾的資金投入上,累計為12.6萬名靈活就業人員補貼社會保險6億多元,為5.8萬名公益性崗位就業的4050人員發放工資性補貼和社保補貼近5億元,對全市25萬名困難企業職工和退休人員補貼醫保資金4億元。
今年,圍繞共建共享的和諧目標,天津市將繼續實施擴大就業與經濟發展並舉雙贏,在千方百計開發就業崗位上取得新成效;進一步調整完善政策,妥善安置困難企業分流人員,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取得新進展;立足統籌城鄉就業,在解決青年就業和失地農民轉移就業上實現新突破。今年將實現新增就業目標30萬人。其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
加強社保制度建設,分享和諧社會發展成果
健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廣大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標誌,也是使和諧社會根基更加牢固的安全保障網。適時、適度、適量地提高民生的共享水平,是社會保障制度共建共享的最好體現。截至去年末,全市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的保障人數分別為215萬人、329萬人、217萬人、209萬人、180萬人。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分別比2002年末凈增27萬人、121萬人、27萬人。工傷保險比上年增加47萬人,生育保險比2004年增加33萬人。在提高退休人員待遇方面,養老金待遇水平不斷提高,退休職工生活進一步改善。去年,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待遇水平由765元提高到979元,增長28%,增幅位於全國前列。自2003年以來,全市養老金水平年均增長13.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在降低看病費用方面,參保患者負擔不斷減輕。自2004年以來,全市先後出臺了提高60歲以上退休人員報銷比例、降低門診起付線等9項減負政策,每年有近30萬參保人員受益,年均減負5000多萬元,參保患者個人和家庭負擔得到減輕。2006年,全市共支付醫保待遇40多億元,用於參保患者看病就醫;在推進農民工社會保障方面,開始取得突破性進展。37萬農民工參加醫療保險,個人不繳費就可享受與城鎮職工同等的住院醫療保險待遇。35萬農民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國家規定的五項基本社會保險制度的齊備,覆蓋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老百姓解除了後顧之憂,人民群眾在享受和諧社會共建成果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投身發展、支持改革、共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和諧社會共建是基礎,共享是目的。今年,勞動保障部門將圍繞保障範圍的擴大、待遇水平的提高、城鄉統籌保障制度建設的全面推進,實現由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向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的轉變,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共建、共享。以調整養老待遇、做實個人賬戶為制度完善的著力點,增強保障能力,提高待遇水平;啟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養老保障體系;以啟動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為切入點,將未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範圍內的學生、兒童和其他非從業城鎮居民全部納入保障範圍;以減輕參保患者看病負擔為落腳點,提高報銷比例、降低起付線標準、擴大醫保用藥範圍、放寬家庭病床條件,進一步調整完善各項減負政策。
維護群眾訴求權益,激發和諧社會生機活力
了解民情,順達民意,凝聚民心,人民群眾訴求權益就會通暢。幾年來,勞動保障部門不斷加大方便群眾的勞動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力度,把維護百姓訴求權益體現在和諧社會的共建共享中。在方便群眾的服務載體上,將全部行政服務事項集中辦理,實行“一門式”服務;在聯絡群眾的溝通渠道上,搭建信訪接待、勞動監察、爭議調解仲裁、12333電話諮詢服務平臺,形成多條訴求通道;在優化服務佈局上,全市21個區縣、146個街鎮、1815個居委會、3800個行政村全部建有勞動保障服務機構。在轉變職能的服務作風建設上,實行每半年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主動通報情況的工作制度,自覺接受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的監督。服務體系的完善,訴求權益的保障,贏得了共建共享和諧的穩定發展格局,人民群眾對勞動保障服務的滿意度不斷增強。
推進和諧社會建設,需要更大的“共建”平臺,更強的社會合力。今年市勞動保障局將聯合相關部門通過整合資源,實行勞動就業管理信息系統市、區、街三級聯網,形成就業在網上登記、合同在網上備案、政策在網上兌現,更加方便人民群眾;在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上,建立市級高校畢業生見習基地100家,一次吸納見習規模2萬人,見習就業率達到90%以上。同時,在失地農民較多的區縣,建立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機構,為失地農民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提供服務。繼續著力推進 “ 訪千人、聽反映、問需求、定措施”活動,傾聽群眾呼聲,把老百姓的願望制定成政策,形成目標共建、成果共享的科學決策機制。(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