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天津召開的第三屆全國肝移植學術研討會上透露,我國將探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和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從而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公開和利用效率。
黃潔夫説,我國每年約有150萬人因終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進行器官移植,但由於捐獻器官數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臨床治療需要,每年僅有大約1萬人能夠接受移植治療。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草案)》,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機構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我國在器官移植領域開始與國際接軌,具有里程碑意義。
由於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不願意捐獻出自己的器官,這是我國人體器官來源缺乏的主要原因。同時由於缺乏腦死亡標準,沒有建立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的準入制度,開展器官移植的醫療機構又存在不規範行為,一方面浪費了寶貴的器官資源,一方面又影響了器官移植的效果,使患者(供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黃潔夫説,為確保人體器官發揮最大的移植治療效果,我國擬建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和分配的共享信息網絡。通過宣揚人道主義互助精神,增加人體器官來源,通過建立人體器官捐獻登記和分配共享的信息網絡,暢通器官捐獻登記途徑,從而提高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公開和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