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至26日,由農業部和聯合國亞太農業工程與機械中心共同主辦的“亞太地區保護性耕作發展國際研討會”在河南鄭州舉行。國內外致力於發展保護性耕作的專家學者和技術推廣、項目管理人員圍繞“保護性耕作與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具”、“保護性耕作推廣與應用”、“保護性耕作發展戰略與政策”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在講話時指出,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斷深化認識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順規律而動的重要産物,是對傳統農業耕作制度的一場革命,是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今後應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促進保護性耕作在更大範圍內實施。
張寶文説,大量的試驗研究和生産實踐證明,實施保護性耕作,可以有效防止農田揚塵,減少沙塵暴發生,保護生態環境;可以減少土壤侵蝕,防治荒漠化和石漠化,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耕地;可以蓄水保墑,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肥地力,保護土地生産能力;可以促進秸稈的還田利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大氣環境;可以有效減少作業次數,降低生産成本,保護農民的生産效益。
張寶文強調,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保護性耕作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護耕地、改善環境、節本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深松蓄水及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為主要內容,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堅持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堅持技術創新與機制創新相結合,進一步加大投入和推廣力度,加大技術創新,建立和完善保障體系,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普及應用。
據了解,從2002年到2007年,我國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1.7億元,在15個省(區、市)的183個縣實施了國家級保護性耕作項目,省級項目縣達到262個。預計今年底,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將超過2500萬畝,機械化免耕播種面積超過1億畝,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3.2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