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1000萬份誠信檔案入庫 滬邁入社會信用管理時代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8月17日   來源:解放日報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入庫人數突破1000萬人,基本覆蓋全市具有信貸消費能力的常住人口,成為上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標誌性節點。這個節點比 “十一五”相關規劃的設定目標提前了兩年。

    1000萬份的存檔量,不僅僅用來辦信用卡、辦房貸,更重要的是:憑藉這些海量基礎數據,上海已開始邁入“社會信用管理”時代,信用參與社會管理的新功能,將延伸至各個生活領域。

    上海人的信用意識不斷增強

    2000年,時任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的吉曉輝,得到了第一份個人信用報告。那一年,上海個人信用聯合徵信系統建成開通。9年來,“誠信庫”累計對外提供像吉曉輝這樣的個人信用報告800多萬份,還出具個人信用評分約140萬份。

    “誠信庫”中的信用信息來自全市74家聯合徵信單位,覆蓋金融、仲介服務、公用事業及政府管理服務等領域。同時,全市19個區縣和各個條線部門的成員單位,形成上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由市徵信管理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這些相關單位和市民個體,共同記錄著一項項個人信用信息,從辦一張銀行卡到繳一次水電費,實現信息保存、保護和不同權限的共享。公民本人可通過網點現場、專線和互聯網等方式,查詢自己的“誠信冊”。以中外資銀行及保險、證券、租賃、典當等非銀行機構為主的業務方,也可經過業務人授權,查得某人信用報告。

    調查數據顯示,80%申城市民知曉有“信用報告”這回事,還有30%具有信貸能力的市民主動查詢過個人信用報告。這表明,作為在個人誠信機制建設中領先的國內城市,上海人的個體信用意識在不斷增強。

    信用管理為社會“節能降耗”

    儘管已初步建成“誠信之城”的基本框架,卻仍有單位和個人存在觀念誤區,認為“誠信檔案”是一種可能添麻煩的約束。但實際上,當“信用”成為社會管理的一大要素後,它具有一種為全社會“節能降耗”的效用。

    據悉,市交通局已與市徵信辦簽訂合作備忘錄,雙方共同在汽車租賃、長途客運、貨運、公共停車場、出租汽車、駕校等6個行業開展信用制度試點工作。本來,租車業務中的信用風險比較突出,租賃機構常遇到租客將汽車私自質押、逾期不還等問題;另一方面,租車申請手續也較繁瑣,個人需提交身份證、駕駛證、公用事業繳費單等5份材料,企業租車更需提供9份材料,令人望而卻步。而向汽車租賃公司出具一份信用報告後,租客信用狀況清楚,風險可預判,租車價格和期限還可相應浮動。不久的將來,信用管理手段還將在旅行社試點,通過信用報告查詢,可降低個人出境遊幾萬元的擔保金門檻。

    業內常説,個人信用報告是一張更大的身份證,代表著社會評判。在一些試點區域,如浦東新區,科技人才申請創業資金,也已引入信用評估,該寬則寬,該緊則緊。包含工作經歷、教育學歷、獎懲榮譽、技能鑒定等信息的“人才誠信報告”,是對社會上假學歷、假文憑現象的有力約束。這種客觀性報告,在上海市居住證審批、戶籍引進、公務員及企事業單位人員招錄等環節中正不斷推廣使用。

    因此,除了刷卡消費透支額度、申請房貸優惠費率等市民知曉度較高的事項,更多社會生活領域正在加強與個人信用記錄挂鉤。一貫守信者將越活越輕鬆,慣於失信者將處處受制約。從社會學角度看,信用管理已成為城市管理中具有區分度和針對性的“資源節約型”管理模式。

    “誠信庫”催熟一個現代服務業

    龐大“誠信庫”的背後,需要一個優秀的現代服務業加以支撐,這就是信用服務業。

    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信用制度在兩次工業革命之間便已起步,迄今超過160多年曆史。其信用制度不僅成為市場經濟的一種基本制度,還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相應法制基礎,而且已逐漸滲透到社會行為規範甚至道德範疇中。在這些國家的信用服務業中,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實行數據開放和市場化運作,並有比較健全的信用管理體系。

    行業分析認為,我國信用服務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産業規模與産品鏈尚不能與徵信發達國家相比。近年來,上海信用服務的行業規模逐步擴大,産品類型也不斷豐富。結合2007年度數據,全市已備案登記、從事企業信用服務的徵信機構為48家,比上年增加7家,形成了一個數億元的初期規模。

    目前,全市參加年報統計的46家信用服務機構,資本總額約3億元,同比增長20%;營業收入合計2.65億元,同比增長10%。按照上海社會誠信體系發展“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上海地區個人信用報告等信用産品的日查詢量可達5萬份。

 
 
 相關鏈結
· 上海運用信用制度防範懲治腐敗 打造"誠信政府"
· 上海率先開建口岸信用等級評估互認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