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企業30年的改革發展,極大地改變了農業的發展方式、農村的産業結構、農民的生産生活狀態和城鄉一體化的實現形式,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據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甘士明介紹,從l978年到2007年的30年間,鄉鎮企業用於支農、補農、建農的資金達4012億元,顯著改善了農業生産條件,增加了農業技術裝備。到2007年,鄉鎮企業增加值已佔農村社會增加值的68.68%,成為支撐農村經濟最堅實的支柱;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l5090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9.13%,極大地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優化了農村勞動力結構,同時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産率創造了條件;鄉鎮企業支付職工工資達l3706億元,農民人均從鄉鎮企業獲得收入l44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8%。鄉鎮企業的發展還衝破了我國城市搞工業、農村搞農業的二元經濟格局,使我國走出了一條城市工業與農村工業相互依託、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2007年鄉鎮工業增加值達47800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46.5%。;鄉鎮企業在大大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也大大推進了城鎮化,成為小城鎮建設的基本依託,有力地促進了工業化與城鎮化、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開拓了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甘士明告訴記者,30年來,鄉鎮企業始終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率先在農村開展多种經營,發展非農産業;轉移農民就業,率先為農民提供工資性收入;突破就地取材、就地生産和就地銷售的限制,率先完全進入市場,為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也為國有企業的改革積累了經驗。鄉鎮企業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要素從市場中來,産品到市場中去,面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接受市場的考驗,成為市場經濟的先導力量;同時不斷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的産權制度改革,從利潤承包到資産滾動增值承包到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的改造,一步步把改革向縱深推進,帶來了農村的分工分業,促進了生産要素的合理流動,使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著基礎性作用。鄉鎮企業始終堅持以科技為引領,很多鄉鎮企業越來越重視技術創新、設備更新、科技投入,重視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學化,採用技術領先的發展戰略,帶來了高質量、高速度和高效益的良性循環;鄉鎮企業始終堅持以“三農”為根本,立足於解決農民的就地就近就業問題,不但培養用得著、留得住的“永久牌”人才,還通過多渠道引進人才,並構築了人才發揮作用的大舞臺,並通過以工補農、以工建農和培養中國現代産業工人的多種機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造産業支撐,提供資金、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要素資源。
為繼續引導鄉鎮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充分發揮鄉鎮企業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統籌城鄉産業發展方面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發展現代農業、壯大縣域經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部鄉鎮企業局、農業部鄉鎮企業發展中心、中國鄉鎮企業協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還將於12月9日在無錫舉辦“紀念中國鄉鎮企業30年發展高峰論壇”,深入探討今後一段時期我國鄉鎮企業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