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參事室通知要求學習郭崇毅的崇高精神和模範事跡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07日   來源:參事室網站

    郭崇毅擔心如此虛報會殃及農民口糧和種子、飼料糧,第三天又拉著副局長去看合作社倉庫,並一連走訪十幾家農戶。果然不出所料,社裏倉庫沒留種子、飼料,農戶口糧普遍不足。他又到附近的兩個高級社察看,同樣有浮誇和缺糧現象。一位社主任拉著郭崇毅的手説:“郭委員,請你回省一定要向上面反映實際情況,不能把糧食都調走了,不然鬧糧荒會餓死人的!”

    郭崇毅不敢怠慢,一回到省城就抓緊寫報告,實事求是地反映肥光社等幾個高級社的浮誇問題,要求省委採取補救措施,防止出現糧荒。報告打印後,一位老同事勸他:“你還年輕不知利害,這‘馬蜂窩’捅不得啊!”省委政法委的朋友認為如材料準確,農業上存在這樣嚴重問題,應當無保留地向省委報告。

    第二天的彙報會上,郭崇毅有理有據地講了對肥光社等幾個高級社浮誇問題的調查。“馬蜂窩”炸窩了!有人在會上公開站起來批判他“蓄意反對農業合作化”,要他承認“造謠”。郭崇毅莫名其妙,反復引用事實説明調查完全屬實。有關領導不由分説,會後安排了多場批判會。他視察過的幾個高級社主任來了,他原以為能當面澄清真相,解除誤會,不料幾位社主任異口同聲否認親手寫的減産報告,説“大社大增産,余糧吃不完”,弄得郭崇毅啼笑皆非、有口難辯。

    於是,從“右派”到“極右”再到“現行反革命”逐步升級,最後郭崇毅竟以“現行反革命罪”判刑,送白湖農場勞改。

    1962年“七千人大會”後那個早春,新任省委第一書記李葆華指示省委統戰部從白湖農場接回郭崇毅,宣佈他向省委反映情況是正確的,表示賠禮道歉。郭崇毅沒有怨言,一首《一剪梅.留別白湖》表現了他金子一般的心:

    堤上青青柳色鮮。驀地言還,無限流連。幾番回首好河山,一片風帆,一路陽關。

    往事還該放眼看。一去如煙,共赴艱難。春風萬里在身邊。百草花繁,百鳥聲喧。

    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拾遺補闕,是他對政府參事工作的理解;尊重事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是他終生不懈的追求。

    郭崇毅是一個非同尋常的人。1937年他才16歲,上海“八一三”抗戰一打響,他就毅然離開家鄉奔赴戰場;後來又變賣家産組織遊擊隊交給共産黨,父親登報聲明和他永遠脫離父子關係;1946年內戰爆發,他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其後進入皖西解放區任三分區肥西南辦事處主任;1949年1月合肥和平解放、4月三野渡江戰役、解放南京、上海,都有他的身影;1949年6月任民盟合肥分部主任委員、皖北區政協副秘書長;解放後蟬聯安徽省政協委員41年、在省政府參事任上27年之久。

    1997年春,郭崇毅(右一)到合肥幹休所看望老紅軍鄒德勝(前)司令員。戰爭年代郭崇毅曾變賣家産組織武裝交給鄒德勝支持革命。

    從加入民盟、進入政協,到擔任政府參事,郭崇毅重新詮釋歷史上的“拾遺補闕”,經常就國家大事向黨和政府提出意見和建議。“拾遺補闕”原是兩千多年前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説過的話,唐代武則天認為它對政治十分有益,於是就創設“拾遺”、“補闕”兩個官職,用以延攬天下賢才,居其左右,向朝廷提供建議與“諷諫”。後世相沿,唐代大詩人杜甫、白居易當過“左拾遺”,宋代詩人晁無咎還任過“右補闕”。

    郭崇毅認為,中國這樣的大國搞現代化建設,經緯萬端。雖然中華民族的精英和最大智力庫大都在共産黨內,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日理萬機的領導人,難免有考慮不到、計劃不週的地方。自古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關心國家大事,積極建言獻策,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現象。恪盡職守,坦誠建言,因人而異,各展所長,是政府參事應盡的職責。

    他似乎淡忘了合作化時因建言獻策嘗過的苦頭,以及文革十年動亂經歷的許多磨難,心裏想的一直是國計民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表了,他感到人民翹首以盼的春天終於來了。當天即以《臨窗賞梅》為題,寫了一首“賀聖朝”:

    清香一縷新梅吐,點點天心露。紛紛蜂蝶怯冬寒,仍舊巢羈縛。

    去年冷暖,何須相訴?又桃符朱戶,春來振翅百花時,細尋陽關路。

    乍暖還寒時節,郭崇毅不敢忘記政府參事的職責,於是有了關於包産到戶的三次“上書”。今天重讀30年前的三份“上書”,依然能夠感受到字裏行間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力量。實事求是和辯證思考,是郭崇毅所有上書和報告的主要特色。他善於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擅長用事實説話,既全面看待問題又能敏銳地抓住本質,準確而鮮明地反映傾向性問題。

    1982年,已經擔任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的郭崇毅回肥西過春節,看到農民豐衣足食,也發現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便以《肥西縣農村春節見聞》為題,給省委寫報告,著重反映黨風與幹部作風、賭博與治安、農民承包的土地山林不穩定等問題。這個報告受到省委重視,省委辦公廳以正式文件發到全省各縣、區、鄉。所加按語指出:“這個報告,對我們的工作有褒有貶,講得比較全面、中肯,值得我們深思。一個黨外人士能給我們寫這樣的報告,很夠朋友。現特發給你們,請認真看一看。報告中指出的問題,各地都應引起注意,採取措施,抓緊解決。”

    郭崇毅認為,類似黨風、幹部作風等問題,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於是1982年8月上書中共中央,陳述六條意見:一、整頓黨風問題;二、實行法制問題;三、任用幹部問題;四、嚴明賞罰問題;五、黨政幹部實行責任制問題;六、廣開言路問題。六千多字的報告,對中央和省、縣幹部指名道姓加以評論和批評。報告發出兩個月沒有回音,一位朋友來訪,看過報告半開玩笑地説:“按當年反右標準,每一條意見都夠判刑了。”10月下旬,中共中央組織部來信了:“你給中共中央的信已轉給我部參閱,對你這種積極負責的精神,我們表示謝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二十多年中,郭崇毅向安徽省和中央一共寫了近百篇調查報告和建議,反映了幹部作風、農業政策、教育、統戰等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1988年夏,郭崇毅在安徽農村調查後寫一篇報告,反映農村經濟大發展,農民生活大提高,六大隱憂不容忽視:鄉村盜竊、賭博之風日甚;有些幹部作風頹廢;違法謀私花招增多;關係網問題嚴重;新的浮誇又在抬頭;一些地方幹部缺乏“自我完善”。省委批轉復查後,把復查報告送給郭崇毅,省委書記在報告上批示:“此報告可送郭崇毅同志一閱,衷心感謝郭崇毅同志本著對黨對人民負責精神,向組織反映情況。有何意見,請繼續反映。”

    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一番教誨,成為他一生的座右銘;他選擇反映人民呼聲、關心人民疾苦作為回報人民的主要方式。

    1949年12月4日晚,北京的一個初雪之夜。在中南海小客廳裏,28歲的郭崇毅和參加民盟中央擴大會議的代表一起,在這裡接受毛澤東主席的接見。毛主席身穿黃呢軍服,親切地同他握手,問他是哪人,做什麼工作,有沒有困難?他一一作了回答。更讓郭崇毅難忘的是,毛主席兩次從沙發上站起來,給代表們講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道理:“在人民有困難的時候,做了好事,人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郭崇毅坐在毛主席身邊,字字句句聽得真切。毛主席這一番關心人民疾苦的教誨,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一個風華正茂、充滿希望的年輕人,怎麼也不會想到,中南海小客廳接見僅僅5年之後,自己卻為講真話、關心人民疾苦而接連落難。

    郭崇毅是個剛強漢子,遭受不白之冤、老婆離婚依舊“男兒有淚不輕彈”。然而,女兒的一段經歷卻使他潸然淚下。他在白湖農場勞改時,家人四處流浪,9歲女兒嚴重營養不良,流落到肥西縣焦婆鄉農村。一位窮苦無靠的劉老奶奶把孩子帶到自己茅棚,把家中僅有的一隻老母雞殺了給孩子補養,老奶奶説:“我曉得,你爸爸是為我們老百姓説話去坐牢的。”

    郭崇毅每憶至此,都深情地説,人民養育了我們,我們就要回報人民。人生還有什麼感情比這更可貴呢!

    安徽省政府參事室副主任汪書貴、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徐承倫和郭崇毅既是同事,也是朋友。他們説,郭老是一個真正和人民息息相關的人。他之所以一到農村就能了解許多真實情況,就因為他和老百姓貼心,老百姓有什麼心裏話都願意向他傾訴。郭老下鄉一般都要進村入戶走一走,看一看;經常是在村裏轉一圈,很多情況就了解了。常和郭崇毅下鄉的司機們都説,郭老心很慈,他最看不得老百姓過苦日子,最受不了老百姓掉眼淚。他下鄉經常讓車送到村口,幾天后再來接。前些年下鄉吃飯都不興給錢了,他還是堅持進村吃飯自己掏錢。

    郭崇毅説,人民的恩情永遠回報不完,他回報人民的主要方式就是反映人民心聲,關心人民疾苦。

    1991年,一場特大洪澇災害襲擊安徽,很多村莊房倒屋塌,人民生命財産受到威脅。年過七旬的郭崇毅為不能和青壯年一道搶險救災而著急。他多次與參事室同志一道去災區察看災情,慰問災民。8月23日,得知重災區三河鎮兩縣邊界堤壩矛盾影響堵口排水,焦急萬分,連夜草擬一份緊急報告,次日一早送到省長手中。省長很快在三河鎮召開現場會,制定堵口排水方案,親自坐鎮指揮。三河鎮的險情排除了,老郭才放下心來。

    郭崇毅總是把人民看得很重很重,把自己看得很輕很輕。他收入不多,家徒四壁,律己很嚴。1981年他60歲上得過一場大病。這一年又要抱病去昆明參加農業改革會。“自覺老病一身,有如風燭”,於是行前寫了《花甲留言》:“如在出發途中逝世,請就近火化,親屬只去一二人即可,費用在規定撫恤金中支付。不要人人都到,不可借此浪費財務。一切額外費用,均不得報銷”,“我生天地間,如秋風黃葉,一庸才耳。因讀毛澤東主席書,方置身於革命行列。解放以來,多半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享受待遇,恐已超出‘按勞分配’的制度。所幸諸子女尚能體察艱難,沒有要我代他們營謀私利,實為我此生一大安慰。我死之後,仍盼一如既往,諸多自愛。”

    飽受磨難的郭崇毅,有一種打不垮的內在堅定性、難不倒的樂觀向上精神。花甲之後,到2002年81歲去世,他在政府參事崗位上抱病參政議政。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建言獻策最多,對農村改革貢獻也最大。

    1993年,郭崇毅表兄、美籍歷史學家唐德剛回合肥探親。在聚會上,一些朋友談起郭崇毅的坎坷人生,為他感嘆。他當即站起來説,中華民族的歷史,自清末以來內憂外患有如浩浩長江進入三峽地段:往來其中的人,確實要經歷一些驚心動魄的礁石險灘、危崖惡浪;但是無限風光的十二巫峰,綿延數百里的錦繡山河,都蘊藏在這裡。我1921年來到人間,正走在這個美麗的歷史畫廊中。不是坎坷,而是幸運。雖然碌碌無為,始終生活在我所熱愛的人民中間,還是無怨無悔的!(趙德潤)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參事室主任陳進玉出席第二屆世界溫州人大會
· 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考察團訪問挪威
· 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 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向汶川災區捐款
· 國務院任免商務部、參事室、新聞辦國家工作人員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