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談對外開放三十年的歷程和成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8日   來源:商務部網站

對外開放三十年的偉大歷程和光輝成就
商務部部長 陳德銘

    對外開放是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30年的對外開放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們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實現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完成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向開放型經濟的轉變,開創了全球範圍內走開放式發展道路的成功範例。過去30年的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加快了現代化進程,綜合國力和世界影響力顯著提高,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共同發展。

    一、我國對外開放的主要歷程

    我國的對外開放是一個不斷解放思想的過程。30年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南方講話和中國加入WTO,先後在全國形成新的思想解放,推動了我國對外開放進程。以此為主線,對外開放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區開放為重點的探索開放階段。1978年,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路線,並明確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採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這是30年來最早作出的對外開放重大決策。1979年,廣東、福建兩省率先開放,對外經濟活動實施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1980年5月,中央決定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先導示範基地。接著,我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展開,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沿海開放地帶。這一時期,我國抓住“亞洲四小龍”産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産業向外轉移的機遇,發揮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這一階段的對外開放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樣板和經驗,度過了經濟發展最為關鍵和艱難的時期。

    第二階段:1992-2000年對外開放加速向縱深推進和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階段。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提出了生産力標準、三個“有利於”等一系列新的改革開放思想。1994年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與國際互接互補”的新要求。中央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我國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實行沿江和沿邊開放,推動我國對外開放由沿海向內地縱深推進,進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區域開放格局。這一時期,我國抓住發達國家以機電産業為代表的産業轉移機遇,實施一系列鼓勵擴大開放的舉措,跨國公司戰略性投資大量進入,對外貿易持續增長,貿易結構不斷優化,在國際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在這一階段,面對亞洲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中央制訂了積極擴大內需和千方百計擴大出口的方針,為成功抵禦金融危機的衝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階段:對外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2001年12月11日,經過長達15年艱難而曲折的歷程,我國成為世貿組織成員。從此,我國的對外開放由有限範圍、地域、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徵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市場,轉變為我國與世貿組織成員之間的雙向開放市場;由被動地接受國際經貿規則的開放,轉變為主動參與制定國際經貿規則的開放;由只能依靠雙邊磋商機制協調經貿關係的開放,轉變為可以多雙邊機制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的開放。這些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是全面的、深遠的,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開闢了新的途徑,為國民經濟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這一階段是我國30年來對外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我國不僅順利度過了WTO過渡期,而且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為新世紀新階段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對外開放取得了偉大成就

    30年來,我國對外開放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對外開放使我國迅速實現了向經貿大國的轉變,對經濟發展貢獻巨大。

    一是對外貿易增長迅速。1978年到200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從206.4億美元增長到2.1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7.4%。1982年到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從43.4億美元增長到2509.1億美元,年均增長17.6%。30年間,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完成了四次重大跨越。20世紀80年代實現從農産品為主向工業品為主的轉變;80年代中期實現從初級産品為主向工業製成品為主的轉變;90年代中後期實現由輕紡産品為主向機電産品為主轉變;進入新世紀以來進一步向IT等高新技術産品為主方向轉變。通過主動參與經濟全球化,我國成功實現了向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相結合的出口模式轉變,逐步成長為對外貿易大國。

    二是利用外資的規模、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吸收外資總量還比較少。90年代,中央確定了積極合理有效利用外資的方針,吸收外資進入高速發展的新時期。加入WTO以來,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等服務業也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截至2007年底,實際吸收外資金額累計超過8000億美元,現存註冊外商投資企業28萬家。目前,世界500強中已有480多家來華投資,外商投資設立研發中心約1100家,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已超過40家。

    三是“走出去”步伐加快。30年來,我國累計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凈額達1106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和對外設計諮詢三項合計年營業額,從1978年的0.3億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463億美元,增長了1543倍。累計派出勞務人員419萬人次,廣泛分佈在五大洲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對外投資逐步發展到綠地投資、跨國購並、股權置換、境外上市、創辦境外工業園區等多種形式。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園區逐步建立,一批企業具備了跨國公司雛形,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

    通過30年的對外開放,對外貿易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出口占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4.6%上升到2007年的37.5%。據測算,2005年以來,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20%以上,拉動經濟增長平均在2.4個百分點左右。對外貿易吸納的直接就業達8000萬人,外商投資企業擴大就業超過4200萬人。對外經濟貿易對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還體現在,先後緩解了嚴重制約經濟發展的外匯缺口、資金缺口、技術管理缺口、市場需求缺口和能源資源缺口。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的1.67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3萬億美元。2007年我國關稅和進口環節稅7585億元,外商投資企業繳納稅收9972.6億元,增加了國家財力。2007年我國進口原油1.63億噸,鐵礦石3.83億噸,氧化鋁512萬噸,分別佔國內消費量的47.9%、51.7%、46%,有效緩解了國內資源供應瓶頸。

   (二)對外開放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振興。

    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的開放前沿,發揮了經濟起飛的引擎作用。以珠三角地區為例,由於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從1979年至2006年,珠三角經濟年均增速高達22%。2006年,珠三角地區國內生産總值(GDP)達2.16萬億元,約佔全國GDP的10.3%,珠三角的對外貿易約佔全國的29.8%,外商直接投資額約佔全國的6.5%。再以上海浦東為例,在浦東開發開放伊始的1990年,該地區的工業産值只有177億元,僅佔上海市工業總産值的1/9。2007年浦東新區經濟總量達2700億元,佔上海市GDP的1/4。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了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突飛猛進。2007年的地區GDP為1978年的87倍,人均GDP為1978年的66倍。30年來,環渤海地區堅持實施開放帶動戰略,開放型經濟成為這一地區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中西部內陸地區承接國內外産業梯度轉移,開放度不斷提高。一些沿邊地區利用與周邊國家接壤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邊境貿易,形成了外貿、外經、外資互動發展的新格局。

    (三)對外開放加快了工業化進程,成為促進自主創新的重要途徑。

    通過發揮勞動力等比較優勢、積極承接國際産業轉移,我國已成為世界重要製造業基地,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內市場受制于短缺經濟的狀況,帶著“中國製造”的産品在國際市場常見常新。2007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已超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一位。紡織品、服裝、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産品連續多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近年來,機電産品中的手機、彩電、集裝箱、磁頭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通過大量引進先進適用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填補了國內一些重要技術空白。通過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管理、技術、市場等方面産生巨大的外溢效應。在對外合資合作過程中,涌現出華為、中興等一批國內自主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

    (四)對外開放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

    回首30年,從開放思想的萌芽、啟迪、碰撞、試驗到思維的轉變,從配套改革的縱深推進到輻射帶動等等,對外開放為國內改革和制度創新輸入了源源不斷的外生動力。

    一是經濟特區作為先試先行的改革試驗田,發揮了先導、窗口和輻射作用。正如小平同志所説,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就是要為全國的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來。中央最早舉辦經濟特區,一是“只給政策不給錢”,二是國家不包原材料供應,不包銷産品,三是允許“跳出舊體制框架”。經濟特區在計劃體制、價格體制、勞動用工制度、分配製度和市場體系培育等一系列市場化改革探索中先行取得重大突破,走“以市場調節為主的區域性外向型經濟”新路子,不斷激發出巨大的經濟活力。

    二是以各類特殊功能區為開放載體,揭開了由點帶面式改革的歷史篇章。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各類特殊功能區,從“投入一片,開發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園區開發模式,到幹部聘用制、工資福利與效益挂鉤的用工模式;從“小政府、大社會”的政府管理體制創新,到成立發展總公司對園區舉行企業化經營的新探索,這些在當時條件下的一些大膽嘗試,許多方面都體現著市場經濟的思想精髓。正是這些點點滴滴的改革創新,大大削減了經濟發展的制度成本,推動了國內市場經濟體制建設進程。

    三是外商直接投資通過外溢效應,促進了國內的制度創新。外資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成份,構成了我國所有制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商投資通過帶動收入分配製度變遷、影響企業管理運營、催生要素市場發育等途徑,對中國的體制變革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外商投資企業及其經營者的進入,使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使我們對市場經濟的通行做法和思維感同身受,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培育了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

    四是加入世貿組織,開啟了我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進程。我國實現了與世界多邊經貿體制的順利接軌,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WTO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加入WTO的承諾,成為中國對外開放政策所遵循和參照的基本依據。對外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職能加快轉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突破。1999年底至2005年底,僅中央層面就制定、修訂、廢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市場準入程度進一步提高,市場環境也隨著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而更加透明和規範。作為世貿組織的成員,我國全面參與多哈回合談判,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穩步推進自貿區建設。可以説,加入世貿組織後的7年,是國內行政管理等體制改革最快的時期。

    (五)對外開放推動了我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提升。

    過去30年裏,我國經濟增長年均增速超過9%,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快的發展速度,是近現代歷史上少有的。我國經濟總量從1978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2007年的世界第4位;我國人均GDP每十年不到就翻一番,2007年已達到2500美元。我國進出口在世界貿易的佔比,從1978年的第23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3位,出口占到第2位。我國還成為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和重要的對外投資國之一。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到13%,對世界貿易增長貢獻率達11%。聯合國、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八國集團會議等各種國際組織,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參與和聲音。我國正努力實現從國際經貿規則的“旁觀者”到遵守者再到參與制定者的轉變,在國際經濟協調和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不斷增強。

    回顧我國對外開放30年的實踐,有許多寶貴經驗值得總結,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與時俱進實施新的開放戰略;堅持從基本國情出發,順應世情搶抓外部機遇;堅持內外統籌,以對外開放促進國內發展;堅持開放與改革相互促進,實現以開放促改革;堅持在開放中維護經濟安全,完善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堅持互利共贏,促進共同發展,推動了中國對外開放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當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世界經濟金融形勢複雜多變,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我國的對外開放面臨著新的挑戰,我們更要認真總結和發揚三十年來的寶貴經驗,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堅持走以質取勝、集約化、多元化的發展路子,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提高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中國30年對外開放的成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模式的成功。對外開放使中國迅速打破了近代史上閉關自守的落後局面,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展望未來,我國對外開放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努力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不斷開創對外開放的新局面。

 
 
 相關鏈結
· 陳德銘:中國向美國提出雙邊貿易中的"四大關注"
· 中德經濟合作聯委會第14次會議召開 陳德銘出席
· 商務部長陳德銘等到第104屆廣交會開展專題調研
·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就當前奶製品市場情況答記者問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