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水利部在北京召開黃土高原淤地壩安全大檢查專項行動啟動視頻會,陜西省設立了“陜西分會場”。視頻會議結束後,陜西省隨即召開淤地壩安全大檢查專項行動啟動會,落實水利部會議精神。
為了搞好這次淤地壩安全專項行動,陜西省上制定了專項行動實施方案,並成立了淤地壩安全大檢查專項行動領導小組,由廳黨組成員、省水保局局長張秦嶺同志任組長,省水保局張志林副局長和水利廳水保辦魏小抗主任任副組長,水利廳有關處室和水保局有關處室負責同志任成員,在水保局工程處設置辦公室,具體負責專項行動的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工作。要求各有關市水利水保部門也成立相應的機構,具體負責此項工作。
據悉,陜西省淤地壩建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淤地壩建設作為水土保持一項重要的工程措施,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得到較快發展。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淤地壩4萬座,佔到了全黃河流域的1/3。其中淤地壩建設重點的延安、榆林兩市共有3.56萬座,佔陜西省淤地壩總數的90%。全省淤地壩總庫容達56.59億立方米,攔泥庫容38.24億立方米,已累計攔泥50多億噸,淤地6.6萬公頃,每年可增産糧食3億公斤。
隨著上世紀70年代“全黨動手大辦水利”運動的開展,同時水槍衝土、水墜築壩等先進技術的出現,群眾建壩熱情空前高漲,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採取大會戰的形式,掀起了“村村打壩”的淤地壩建設的高潮。60年代和70年代末期,陜西省築壩3萬座。然而,此期間建壩,大都追求淤地壩建設數量,而忽視了質量,缺少統一規劃和科學設計,隨意性較強,很多是邊規劃、邊施工、邊建設的“三邊工程”,有半數只由壩體一大件構成的“悶葫蘆”壩,只“攔”不“排”,在淤滿後就沒有了防洪能力,可以説在修建時就埋下了安全隱患。陜西省陜北地區3萬多座淤地壩,絕大多數建於上世紀60-70年代,運行時間在30年以上,許多工程年久失修,不同程度地存在病險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到淤地壩的安全運行和效益的充分發揮,而且直接威脅著群眾生命財産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