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貴州省各地遭遇嚴重乾旱,面對嚴峻的抗旱形勢,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及時安排部署,相關部門和全省各地幹部群眾全力投入抗旱救災工作。
銅仁地區全力以赴抗旱減災。7月中旬以來,銅仁地區連續發生伏旱秋旱,部分地方旱情持續60天以上,旱情嚴重。全區農作物受旱面積近130萬畝,近60萬人和40萬頭大牲畜發生飲水困難。旱情發生後,銅仁地委、行署十分重視,及時安排部署抗旱減災工作,相關部門和各縣(市、特區)全力投入抗旱減災。地區和受旱嚴重的縣分別啟動抗旱應急預案,全區投入抗旱資金近800萬元。該區加強水源統一管理,統籌解決抗旱用水,保障人畜飲水安全。農業、水利、農機、財政、氣象、石油、公安等部門通力協作,全力將旱災損失減少到最小程度。據統計,全區最多時投入抗旱人數達40.6萬人,出動抗旱機具11770台套,抗旱用電近100萬千瓦時、用油126.2噸,抗旱灌溉26.8余萬畝,通過組織消防車等運水車輛送水,臨時解決25.9萬人和17.3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今年貴陽市的旱情為歷史上較罕見,相關部門對1951年以來的夏旱指數綜合分析顯示,貴陽市今年的旱情與2005年和1962年相似。目前全市農作物受旱面積22萬畝,水庫蓄水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000多萬立方米。旱情的逐步蔓延,引起了貴陽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截至目前,貴陽市已投入超過11萬人抗旱,投入泵站417處、抗旱設備1947套、機動運水車1352輛次,臨時解決4.93萬人和1.913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截至9月9日,安順全市受災農田16萬畝,62萬畝水稻脫水、25萬畝水稻開裂、5萬畝水稻嚴重乾枯,全市受災人數近22萬人,預計農業直接經濟損失2475萬元。面對嚴峻的抗旱形勢,安順市各部門強化抗旱工作,確保用水安全,合理調配水資源,盡可能為生活、生産、生態提供水資源保障。加強城鎮抗旱工作,確保城鎮供水安全。目前,抗旱排澇服務隊正活躍在田間地頭,充分發揮抗旱服務組織的生力軍作用。紫雲自治縣政府已下撥60萬元救災款,全縣12個鄉鎮積極採取措施開展抗旱工作,力爭把旱情對農作物的減産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黔東南州多縣出現嚴重旱情,人畜飲水出現困難,農作物受災面積近90萬畝。災情發生後,黔東南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州防汛抗旱指揮部明確要求各縣市、各成員單位和抗旱排澇服務隊深入第一線為農民修機具,保證設備能夠正常運行,切實幫助農民抗好旱,服好務。各地消防官兵也積極投入到了抗旱中,深入缺水的地方為老百姓拉水、送水。截至目前,全州共投入抗旱人數10.92萬人,啟動212處泵站抗旱,投入抗旱設備9609台套,投入抗旱經費458.23萬元。通過全州各級部門積極努力,目前抗旱澆地灌溉面積達30萬畝,臨時解決8.69萬人和5.199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
面對嚴重旱情,黔西南州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加強對抗旱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採取抗旱措施,抓好蓄水保水、計劃用水和節約用水,全力以赴抗旱救災。該州積極動員農戶用馬馱或管道取水;對取水水源較遠的地方,組織車輛送水上門,解決部分群眾的生活用水;同時,積極發動群眾充分利用雨天蓄水,並做好節約用水,確保人畜飲水安全。該州共投入抗旱人數9.328萬人,投入泵站29處、機動抗旱設備0.1425萬台套,投入抗旱用油13.73噸,投入抗旱資金122.55萬元,抗旱澆灌面積約11.4萬畝,臨時解決10.91萬人和3.724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黔南州12縣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到目前為止,甕安、羅甸、都勻等縣市相繼出現農作物受災和人畜飲水困難。該州各地正在密切關注旱情的發展,對動態進行實時監控,加強預測預報。9月10日,州級16萬元的抗旱資金開始下撥各縣市。各地對水源進行合理調度,首先確保人畜飲水,重點保高效農作物,兼顧一般作物。各抗旱排澇服務隊和農機中心積極組織抗旱機具,認真做好抗大旱的準備工作,保農業豐收、保人畜飲水安全。
畢節地區啟動四級抗旱應急響應。9月9日上午,畢節地區行署又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當前抗旱工作,科學制定應對方案,安排部署救災工作。旱情出現後,全區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廣大幹部群眾積極開展生産自救,盡力減少因災造成的損失。地區財政專門撥付抗旱專項資金100萬元,用於抗旱救災專項補助。地區還將用於發展畜牧業和農業産業化經費,重點用於受災地區扶持受災農戶購買種子、農用物資、能繁母畜等補助或貼息。農村信用社積極組織資金,把支持“三農”的貸款利率調降到最低水平,保證受災農民能用上利率最低的貸款。地直各涉農部門從有限的工作經費中,均擠出一定的資金,幫助受災群眾發展生産。全區共投入抗旱專項資金958.7萬元,發放救災糧食2950噸。
遵義市遭遇了持續的高溫少雨天氣,導致湄潭、鳳岡、余慶、桐梓等縣部分鄉鎮農作物受災,人畜飲用水困難,其中余慶縣旱情較為嚴重,截至目前農作物受旱面積達40%左右。面對旱情,遵義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應對,採取多措施抗旱解民憂。有關部門領導帶隊,分成多路,下到各縣實地進行災情普查;技術人員及時維修抗旱機具,並分發各地;抓緊維修和搶修病險及水毀工程,儘量做到多蓄水,增加抗旱用水量;農業、水利、消防、農機等部門深入災區,動用消防車、抽水機等抗旱設備,解決群眾飲水困難,幫助農民抗旱,最大限度減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