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民政部發佈2008年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評估分析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23日   來源:民政部網站

    日前,民政部發佈《2008年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評估分析報告》,從基本情況、主要特點、應對工作評估、存在的主要問題等四方面對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應對工作進行了分析。

    報告指出,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種類多、地域廣、強度大、損失重,總體形勢嚴峻。颱風、洪澇、旱災、風雹、滑坡和泥石流等各類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特別是年初南方部分地區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兩次巨災,災損程度、救災難度歷史罕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約4.7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88928人,緊急轉移安置2682.2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3999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03.2萬公頃;倒塌房屋1097.7萬間,損壞房屋2628.7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1752.4億元。

    報告稱,2008年多災併發、大災頻發的嚴峻形勢,給防災抗災救災減災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對我國的自然災害應對能力進行了一次全面檢驗。汶川特大地震、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等重大災害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沉著應對,科學部署,舉全國之力,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充分顯示了駕馭複雜局面的執政能力;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親臨抗災救災第一線,指揮搶險救援和慰問受災群眾,極大地鼓舞和凝聚了全國人民戰勝災害的信心和力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組織防災準備和抗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各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綜合減災能力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在歷次抗災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以下為報告全文:

2008年自然災害應對工作評估分析報告

    一、基本情況

    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率高、種類多、地域廣、強度大、損失重,總體形勢嚴峻。颱風、洪澇、旱災、風雹、滑坡和泥石流等各類災害均有不同程度發生,特別是年初南方部分地區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兩次巨災,災損程度、救災難度歷史罕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約4.7億人(次)受災,死亡和失蹤88928人,緊急轉移安置2682.2萬人(次);農作物受災面積3999萬公頃,其中絕收面積403.2萬公頃;倒塌房屋1097.7萬間,損壞房屋2628.7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11752.4億元。

    二、主要特點分析

    (一)巨災連發歷史罕見。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國大部尤其是南方地區連續出現四次降溫和雨雪天氣過程,形成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僅僅時隔3個月,災後恢復重建尚未結束,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又發生芮氏8級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二)地震災害發生頻繁。大陸地區共發生5級以上地震87次,其中6級以上19次,災害影響14個省份,發生頻率和造成的損失明顯超過常年。除汶川特大地震外,西藏改則6.9級地震、西藏當雄6.6級地震、新疆于田7.3級地震、雲南盈江2次5.0級和1次5.9級地震、四川會理與仁和交界6.1級地震、青海海西州6.3級地震,均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

    (三)階段性暴雨洪澇災害頻繁發生,汛期週期長,局部地區乾旱嚴重。全年汛情來得早、去得晚,部分流域災害嚴重,夏季珠江、湘江、長江中上遊、淮河流域發生較重洪澇災害,9月份四川地震災區發生暴雨洪澇災害,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廣西鬱江、西江、洞庭湖水系等南方多條河流出現罕見秋汛,發生歷史同期最大洪水。旱情波及範圍廣,共有25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受災,局部地區重復受旱,對農牧業生産影響較重。

    (四)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多面廣。地質災害共發生22577起,其中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分別發生487起、328起、1763起和19999起。受災地區較往年偏多,共涉及27個省(區、市),呈現 “點多面廣、突發性強、以小規模為主、防禦難度大”的特點。

    (五)颱風登陸時間早,登陸比例高。從登陸時間看,第1號颱風“浣熊”登陸時間較往年平均日期早2個多月;從登陸比例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共有22個熱帶風暴生成,其中有10個生成颱風並在我國登陸。第14號強颱風“黑格比”是近十年以來登陸廣東的最強颱風,第8號颱風“鳳凰”登陸後深入內地,影響範圍較廣,南部經濟較發達地區重復受災嚴重。

    (六)災害種類多,受災區域廣,災害損失較常年明顯偏高。全年旱災、洪澇、滑坡泥石流、風雹、颱風、風暴潮、海浪、赤潮、地震、低溫冷凍和雪災、森林草原火災、病蟲害等各類自然災害均不同程度發生,並於黃海海域出現新型的綠潮(滸苔)災害。全國所有省份均不同程度遭受自然災害襲擊,其中四川、甘肅、湖南、貴州、廣西、雲南、江西、陜西、湖北、安徽等地災情較重。與2000年以來均值相比,2008年因災死亡(含失蹤)人口、直接經濟損失、倒塌房屋和緊急轉移安置人口分別高出33.8倍、4.8倍、4.8倍和2.1倍,受災人次高出14.8%,災害損失主要指標遠超常年水平。

    三、應對工作評估

    2008年多災併發、大災頻發的嚴峻形勢,給防災抗災救災減災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也對我國的自然災害應對能力進行了一次全面檢驗。汶川特大地震、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等重大災害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沉著應對,科學部署,舉全國之力,有力有序有效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充分顯示了駕馭複雜局面的執政能力;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親臨抗災救災第一線,指揮搶險救援和慰問受災群眾,極大地鼓舞和凝聚了全國人民戰勝災害的信心和力量;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認真組織防災準備和抗災救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了各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綜合減災能力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在歷次抗災救災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總體來看,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應對工作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一)組織領導方面

    為應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兩次巨災,國務院先後成立了煤電油運和搶險抗災應急指揮中心、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分別下設6個指揮部和9個工作組,共有46個部門和單位參加,各成員單位和災區各級政府均成立了災害應對領導機構,迅速形成了縱向貫通、橫向協調、軍地協作、全民動員的應急處置機制。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應急指揮中心和總指揮部堅持統一指揮協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優勢,形成了高效運轉機制和強大攻堅合力,有力有序有效地組織開展了抗災救災工作。在2008年自然災害應對工作中,綜合減災部門、各專項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各級地方黨委、政府進一步健全體制機制,密切協調配合,有力組織了各項抗災救災工作。國家減災委、國家防總、國務院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和農業部、氣象局、海洋局等部門進一步健全應急指揮機構、協調機構及其職責、運行機制,加強各成員單位的溝通協作,健全自然災害應對聯動工作機制,細化和落實了責任制。目前全國已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和2個計劃單列市成立了減災委員會,各省(區、市)氣象局均建立了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指揮機構和工作機構。

    總體來看,2008年黨中央、國務院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工作的直接指揮和全國迅速形成的災害應急機制,以及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組織體系的進一步健全,為全年抗災救災鬥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制度建設方面

    1.法制體系進一步健全。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相繼制訂相關配套規定和實施細則,並結合2008年特大自然災害應對工作實踐制定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國家重新修訂《防震減災法》、《森林防火條例》、《草原防火條例》,頒布實施了《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國務院相繼出臺了涉及應急搶險、受災群眾生活安置、衛生防疫、災後重建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文件。民政部、氣象局、紅十字會等制訂了《汶川地震抗震救災生活類物資分配辦法》、《氣候可行性論證管理辦法》、《中國紅十字會災害救助規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和政策性文件,細化了救災款物管理、決策論證和災害救助等工作程序。有關部門編制修訂了《國家防災減災科技發展規劃》、《汶川地震災後鐵路重建規劃大綱》和《國家氣象災害防禦規劃》和《災害信息員國家職業標準》、《建築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等,進一步加強了減災規劃編制和救災標準體系建設。

    2.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認真落實《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進一步完善災害應急預案體系。教育、民政、交通運輸、安全監管、地震、氣象、海洋等部門正在推進《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框架指南》、《公路交通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自然災害引發生産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國家地震應急預案》、《地震系統地震應急預案》、《中國氣象局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應急預案》、《赤潮災害應急預案》等編制修訂工作。各地大力推進基層救災應急預案編制工作。目前,全國省級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已全部完成,絕大部分地、縣完成了預案編制工作,全國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形成。

    總體來看,2008年,自然災害應對方面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在抗災救災??基??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應急準備方面

    1.隊伍建設情況。進一步加強應急專業隊伍和專家隊伍建設。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積極推動森林火災消防隊伍建設,武警森林部隊增加人員編制,組建了武警福建、甘肅省森林總隊和森林指揮部直屬機動支隊,向江西、安徽、湖北、湖南4省派出臨時定點駐防大隊,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依託武警部隊各組建了1000多人的撲火機動力量。已建有國家重點防汛搶險機動隊、解放軍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地震局和全國所有省級地震部門均建立了地震現場工作隊,26個省(區、市)成立了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專業救援隊伍人員總數達3000多名。基層應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天津市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或確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569支6.92萬人;山東省落實了500萬人的防汛搶險後備隊伍。基層氣象災害防禦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各地氣象信息員達30余萬人,鄉村氣象信息服務站1.4萬個。在應對2008年特大自然災害工作中,專家隊伍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國務院專門成立了來自10多個部門、涉及22個專業學科、包括13位院士組成的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國家減災委、科技部組織成立了“抗震救災專家組”,承擔了政策諮詢、災情評估和規劃編制等工作。交通運輸部組建了災區公路搶通保通恢復重建專家諮詢組,現場指導了公路搶通保通等工作。

    總體來看,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應急隊伍在規模、素質等方面得到進一步擴大和提高,專家隊伍建設和發揮作用的機制進一步加強和健全,為自然災害應對工作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

    2.資金投入情況。中央財政進一步加大了對抗災救災工作的資金支持力度,全年安排各類抗災救災資金1500億元,其中,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509.6億元。為應對特大自然災害,中央財政及時調整支出結構,提高救災補助標準。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後對倒房困難戶重建住房每戶補助5000元,汶川地震後中央和地方財政對倒房農戶重建住房平均每戶補助2萬元。國家防總、水利部下撥防汛抗旱經費28.15億元。交通運輸部緊急下撥了四批共計2億元抗震救災專項資金,組織指導四川省交通廳制定了災區公路保通方案,為汶川地震救災運輸車輛減免通行費6.1億元;商財政部落實並撥付10億元公路養護保通工作經費;下達四批公路水毀搶修資金共計2億元,為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相關車輛免收車輛通行費約21億元。農業部下撥農業生産救災資金29.8億元,幫助災區儘快恢復農業生産。林業局投入撲火救災經費9184萬元,下達3億元森林防火基本建設資金。湖北省全年安排省級救災資金2.27億元。雲南省制定了全面加強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的10項重大措施,計劃用5年時間投資近百億元資金,全面加強防震減災能力建設。

    總體來看,200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進一步加大抗災救災資金投入,提高了防禦和抵抗自然災害的基礎能力,有力保障了防災抗災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開展。

    3.物資儲備情況。民政部繼續加強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會同財政部先後安排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管理和採購資金21.36億元,截至2008年底,共建有10個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儲有救災帳篷31.7萬頂;全國所有省份建立省級救災物資儲備庫點,75.3%的地市和56.5%的縣建立本級儲備點,全國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初步形成。水利部建有中央級防汛應急物資儲備庫16個。各地紅十字會建有200個應急物資儲備庫,共儲有救助類應急物資近1.5億元。農業部建設草原防火物資儲備庫1個、物資站點11個。林業局共採購森林防火物資40410件。地震局和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省級地震部門建設了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對應急救援設備、裝備、食品及日常用品進行了配備及必要的備份;交通部門在沿海及內陸通航水域共部署了900余艘海事執法船、60艘專業救助船舶、11架救助飛機,提高了颱風影響期間應對海上突發險情的處置能力。

    總體來看,2008年全國抗災救災物資儲備規模和品種進一步擴大和增加,搶險救災裝備建設進一步加強,有力保障了抗災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監測預警方面

    進一步加強災害監測和預警預報系統建設,綜合運用多種科技手段提高災害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及時向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公眾發佈信息,服務和指導各項防災備災工作。氣象、民政、環保等部門成功發射了風雲三號A星、風雲二號E星以及“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B星。氣象部門已建成1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和11套L波段探空雷達、125個國家自動站和6130個區域自動氣象站,建立了全國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系統,颱風路徑預報準確性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地震局已建成包括測震、形變、電磁、流體4大門類,共有20余種觀測手段的地震監測臺網,基本覆蓋了我國主要地區,地震速報時間從30分鐘縮短到10分鐘,地震監測的震級下限從4.5級提高到2.5級。海洋局對原有海洋觀測儀器、設備和設施進行了更新改造,新建改造一批海洋觀測站點,實現了岸基海洋觀測數據的分鐘級傳輸,利用手機短信、專線等進行海洋災害預警預報發佈的能力明顯提高,全年共發佈風暴潮警報72份、海浪警報126份、海嘯消息27次。在6-8月黃海及青島近岸海域爆發大規模綠潮(滸苔)災害期間,海洋局及山東、江蘇、青島等地海洋部門全力開展了滸苔綠藻監視監測預報工作,為保障奧帆賽和殘奧帆賽的順利舉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國土資源部大力推進地質災害調查工作,1640個山地丘陵區的地質災害縣市調查已經全部完畢,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和上海、北京、天津等市地面沉降專業監測網絡基本建成,1-10月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06起。民政部堅持24小時災情監測和報告制度,動態監測國內重大災害信息,定期進行災情會商,充分利用減災衛星和其他國內外衛星資源,對災害及其風險進行動態監測評估,為救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各級水利部門密切監視水情動態,重點加強災害性天氣和江河洪水的監測,及時發佈水情預報,珠江洪水期間,水文部門提前1天準確預報洪峰水位和流量。農業部在主汛期、動植物疫病和草原火災易發期,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和災害發生動態,對各地抗災救災工作實行日報制度。交通運輸部加強與中國氣象局的密切合作,及時發佈有關海洋和公路氣象預警信息。林業局全年監測林場熱點11682個,核查林火2049起。

    總體來看,2008年我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完善,預警預報能力得到提高,各有關部門災情監測、研判、預報工作進一步加強,有力支持了抗災救災決策,有效提高了防災減災效益。

    (五)應急處置方面

    1.迅速啟動應急響應。2008年國家減災委、民政部啟動國家救災應急響應38次,先後派出50個救災工作組趕赴災區指導搶險救災工作。各省(區、市)全年共啟動省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109次。國家防總全年共啟動防汛應急響應53次,抗旱應急響應12次。交通運輸部先後發出24個緊急通知和明傳電報,啟動應急響應3次。農業部先後下發23個緊急通知,啟動應急響應9次,累計派出救災工作組和專家指導組220多個。中國地震局全年共啟動應急響應13次。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相應程序和應急預案要求,迅速進入應急狀態,有力有序地開展了搶險救災工作。

    2.及時派出搶險救災隊伍。在2008年抗擊歷次自然災害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年共出動69.9萬人(次),動用車輛4.3萬台、舟艇418艘、飛機404架,共解救轉移群眾1018.8萬人、清除冰雪和搶通維護道路5.2萬公里、搶修輸電線路7600公里、清理廢墟2300萬餘立方米、巡診醫治傷病員136萬人(次)、防疫洗消18.6億平方米。僅汶川地震抗震救災期間,解放軍、武警部隊出動兵力14.6萬餘人,民兵預備役7.5萬餘人,消防特勤、特警、邊防等公安救援隊伍1.7萬餘人,地震、礦山等專業救援隊5200多人,衛生防疫人員10萬餘人,各種飛機7300多架次,各方救援力量累計解救轉移被困群眾148.6萬餘人,從廢墟中搶救生還者8.4萬餘人,組織救援疏散受困中外遊客5.5萬餘人。相關部門全力投入抗震救災,例如交通運輸部先後派出4架海上救助直升飛機,調集2000多部海事衛星電話,投入6545名救災人員、1391台搶通保通機械設備、1153輛保障車輛入川參與抗震救災行動。

    3.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期間,各級民政部門向災區緊急調撥棉衣被198.8萬床(件),重災8省(區)緊急發放糧食、方便食品、食用油等60650噸、取暖燃料4271噸,棉衣被988萬件(床)。抗震救災期間,按前三個月每人每天10元錢和1斤糧、後三個月人均每月200元標準進行補助,對“三孤”人員每人每月發放600元基本生活費補助,將中央儲備救災帳篷全部調往災區,又緊急採購調運帳篷157.97萬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組織安裝活動板房67.71萬多套。在其他自然災害發生後,有關地區和部門均在第一時間緊急下撥調運救災資金物資,及時開展醫療救治,確保了受災群眾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確保了大災之後無大疫,確保了災區社會穩定。

    4.切實加強信息發佈工作。2008年我國發生的特大自然災害,舉世矚目,社會關注。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聞辦等部門迅速啟動突發事件宣傳報道應急機制,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發佈相關信息。通過電視、廣播、網絡、報紙等中央媒體,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災情,介紹救災工作情況,向公眾提供準確、權威信息;協調新聞媒體認真做好新聞報道工作,大力宣傳中央以及各有關方面出臺的救災措施,宣傳救災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事跡,為救災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各級民政部門認真履行災情調查、核實、上報、發佈的主渠道職能,在汶川特大地震??災工作情況;隨時向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上??災害損失、人員傷亡、群眾安置、社會捐贈、救災款物分配使用等信息。

    5.全社會積極投入救災工作。2008年的歷次特大自然災害,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有關部門充分動員,全社會迅速行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團結協作精神充分體現,全國人民無私奉獻了自己的力量,為2008年的抗災救災鬥爭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汶川地震後,民政、紅十字會、慈善會等部門和機構及時設立救災捐贈熱線,公佈接受捐贈賬號,制定相關政策和保障措施,規範捐贈接收、管理和使用程序;中組部動員全國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為災區捐款捐物。截至2008年底,全國累計接收社會各界捐贈款物751.97億元,創歷史之最。全國各地群眾、各方志願者、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災區現場搜救、醫療救護、衛生防疫、心理康復、物資配送等工作,全國各地企業千方百計增加産量,各類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運往災區,匯聚成全民族風雨同舟的強大合力。有關部門和災區各級政府及時發佈災情和災區需求信息,加強引導,規範管理,提供保障服務,不斷完善社會動員機制,統籌安排政府資源和社會力量,形成了優勢互補、協同配合的抗災救災工作格局。

    總體來看,2008年曆次自然災害發生後,各有關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派出搶險救援隊伍,加強部門、軍地協調配合,及時撥付救災資金物資,加強新聞宣傳,全社會積極投入抗災救災鬥爭,最大限度地減輕了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保障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維護了災區社會秩序的穩定。

    (六)恢復重建方面

    2008年自然災害致災範圍廣,造成損失大,城鄉住房倒塌損毀數量多,各類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工農商貿和旅遊服務業等廣泛受災,恢復重建任務十分艱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災區恢復重建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有關部門和災區各級政府認真貫徹中央部署,把災後恢復重建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相結合,與主體功能區建設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與保護民族文化遺産和促進災區生態環境恢復改善相結合,全力推進災區重建家園,努力促進災區實現可持續發展。

    1.基礎設施和産業恢復重建穩步推進。低溫雨雪冰凍等災害後的基礎設施恢復重建和生産恢復工作基本完成。為做好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國務院頒布《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條例》和《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劃》,規定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恢復重建任務,為此中央安排2008年恢復重建基金700億元,各有關部門制訂了一系列財稅、金融等方面的優惠扶持政策。目前,災區各級政府正在按照中央部署,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穩步推進恢復重建各項工作。

    2.災區民房恢復重建進展順利。2008年中央財政共下撥民房重建資金322.41億元。截至2008年底,受汶川地震嚴重影響的四川、甘肅、陜西、重慶和雲南五省(市)重建農房開工率62%,竣工率38%,修繕率93%。重慶市和雲南省已完成汶川地震農房重建任務,四川和陜西兩省已完成損壞農戶住房的修復工作。受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影響的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青海等10省(區),除四川省地震災區外,其他各地已完成倒損民房恢復重建工作任務。2008年遭受洪澇、颱風、風雹、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影響的受災地區農房恢復重建工作已基本完成。

    3.對口支援進展方面。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全國19個省市義不容辭地對四川地震災區開展對口支援工作,截至2008年底,各支援省市已經確定的對口支援項目近1700個,投資總額380多億元,已有600多個項目開工建設,對口支援到位資金共計130多億元,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深圳等省市到位資金均超過10億元。

    總體來看,2008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各有關部門加強指導協調,完善財稅、金融、産業等支持政策,災區各級政府和災區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全國人民大力支援、共克時艱,災後恢復重建成績顯著,災區生産生活秩序迅速恢復。

    (七)宣教培訓方面

    1.科普宣教方面。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知識普及和培訓工作。民政部會同有關部門聯合開展“國際減災日”系列宣傳活動,命名一批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大力推進社區減災工作。科技、國土資源、水利、農業、地震、氣象、科協等部門和單位組織編寫了大量實用技術工作手冊,編制減災自救科普宣傳材料,幫助公眾提高自救互救和災後重建能力。水利部針對颱風、山洪等災害,組織製作減災宣傳材料,普及到基層村莊和社區。農業部舉行了“送安全上船保漁民平安”為主題的漁船救生筏及政策性漁業保險補貼發放活動,開展了草原防火宣傳工作,向重點草原防火省區發放明白紙4萬份。地震局建成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5個,省市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近百個。氣象局加強了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加強學校、農村和氣象災害重點防禦地區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的宣傳教育,將氣象災害防禦知識納入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海洋局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組織海洋宣傳日活動,積極開展海洋災害防治等科普宣教活動。紅十字會積極開展群眾急救培訓工作和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2.培訓演練方面。民政部先後舉辦了三期“2008年汛前災害應急管理專題培訓班”,來自全國的685名民政救災幹部參加了培訓;組織了APEC災害應急響應和恢復重建研修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災區恢復重建管理研修班、中非災害應急管理研修班等一系列國際培訓班;多次開展無人駕駛飛機救災演練。國家防總對來自全國重點防汛抗旱地區的市(地)級政府負責人進行了培訓。交通運輸部與農業部聯合舉行了救援大規模受困漁船漁民桌面演習,農業部舉行了全國草原防撲火演練,並對全國漁業應急管理人員進行了集中培訓。國家森林防火指揮部編制了《森林火災撲救》等6部教材,舉辦了8期森林防火培訓班。地震局開展了包括應急救援隊伍培訓、應急管理人員培訓、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層組織自救互救培訓等多種形式的培訓工作,舉辦國家和省級專業救援隊培訓班4期,國際培訓班2期,地震應急、志願者隊伍和其他相關培訓9期,培訓人員1311人次。氣象局組織了3275人參加的氣象部門《突發事件應對法》遠程培訓,各省級氣象部門共組織34次近千人的應急管理培訓。海洋局積極組織地方海洋部門開展風暴潮等海洋災害應急演練,並組織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四省海洋部門參加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環太平洋海嘯演習。

    總體來看,2008年防災減災科普宣教工作進一步加強,災害應對知識和業務培訓演練工作的規模、次數較往年明顯增加,有效增強了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素質,提高了各級領導幹部和工作人員的災害應對能力。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基礎設施和住房抗災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抗災設防標準不高,佈局不盡合理。防汛抗旱應急工程不足,控制性骨幹工程少,設施不配套;重要電力設施和線路缺乏優化和差異化設計,通信設施抗災能力較差、容災備份能力不足;一些民房抗災設防標準低,建築設施的規劃、選址、設計、建設、監理和監管等各個環節亟需加強。

    (二)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有待進一步健全。氣象監測手段和技術水平不高,對重大氣象災害形成機理研究不夠,氣象監測站網還不能滿足精細化災害預報的需要,缺乏氣象災害綜合監測體系和有針對性的災害影響評估系統;地震預測預報仍處在探索階段,短期臨震預報非常困難,地震烈度速報網絡仍不健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還是世界性難題,海洋、森林草原火災等監測網絡建設還不健全;災害信息獲取處理、遙感減災應用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預警信息發佈渠道不夠暢通,特別是對農村和偏遠地區的預警信息服務亟待加強。

    (三)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我國應急救援隊伍力量分散,規模偏小,大型和特種機械裝備缺乏,分散于各專業部門的救援隊伍聯動協作機制不夠完善,遠程快速救援、現場處置能力尤其是第一時間的生命搜救能力亟待增強。社會單位、公益性民間組織和志願者隊伍等社會力量參與搶險救災的機制尚不健全。

    (四)應急物資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我國應急物資實物儲備品種少,規模小,儲備庫點佈局不盡合理。亟需進一步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網絡,增加應急物資儲備的數量和品種,建立救災物資協同保障機制,完善救災物資緊急調撥和配送體系,建立救災物資應急採購和動員機制,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能力儲備新形式,實現社會儲備與專業儲備的有機結合,全面提高救災物資應急保障能力。  

 
 
 相關鏈結
· 中央60年來下撥自然災害生活救助資金超過千億元
· 民政部門已制定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22萬多件
· 廣西啟動農業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四級響應
· 雲南省確認鎮雄雷擊引爆炸藥事故為自然災害事故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