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為中國最具活力和潛力的經濟新區,濱海新區不斷加快經濟建設,激發城市活力的同時,始終把探索可持續發展新模式作為重要任務。特別是市第九次黨代會以來,濱海新區堅持把更多精力、財力和物力投入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讓廣大群眾充分享受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成果,促進經濟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和諧發展。
《天津濱海新區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提出,以建成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四大生態體系為目標,到2015年,把新區全面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的宜居生態型新城區。
濱海新區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決策部署,于2008年開始實施大規模集中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進一步完善了生態體系建設,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新區正在逐步建設成為一個經濟、社會、自然整體協調發展的區域,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經濟效益與生態建設“雙贏”格局逐漸顯現。
2009年下半年,濱海新區打響了以“十大戰役”為主要內容的開發開放攻堅戰,加快濱海新區核心城區建設被列為第一大戰役。新區成立了核心城區市容環境綜合整治指揮部,以全面提升核心區載體功能、服務功能和環境面貌為重點,著力打造具有改革開放前沿特點的現代化新城區。結合新區實際,將整治改造重點放在骨幹道路、夜景燈光、交通環境等方面。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整治成果,新區面貌更為靚麗。
以市容綜合整治和“十大戰役”全面實施為契機,新區共完成道路整修170條,道路整治長度已達500多公里,路面整修約370萬平方米,安裝更換側石約41萬延米。針對大型貨車穿行生活區造成的道路損毀和環境污染問題,科學設計並建設了新的貨運通道,保障新區建設與生活環境之間的協調統一。另外,通過實施土壤脫鹽技術,加強後期養護,培育本土耐鹽綠植,解決了濱海新區土地鹽鹼環境下的綠化問題,形成了以核心區為中心,通往各組成區的多條綠色走廊。同時,新區以自然資源和現有綠化條件為基礎,構築新區生態控制線,形成多級的、完備的城市綠化建設體系。預計今年將新增綠化面積1322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1%。
濱海新區的建設者們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全力建設生態産業園區和生態城區,發展綠色産業和循環經濟産業鏈,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努力成為中國“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先行區。
作為濱海新區核心區域之一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創造了聞名遐邇的“泰達模式”。北疆電廠作為新區內循環經濟産業鏈試點項目,構築起發電、海水淡化、濃海水制鹽等五位一體的産業鏈。目前,北疆電廠一期工程已投産發電,預計年産值50億元。作為按照《國務院關於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批復》要求設立的全國第一家綜合性環境權益交易機構,天津排放權交易所落戶濱海新區一年多時間內完成了國內首筆二氧化硫排放指標電子競價交易和首筆標準化碳中和交易。漢沽和大港的兩座垃圾發電項目建成後,將實現濱海新區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同時,垃圾發電焚燒每年可為濱海新區節省26萬噸的碳排放指標,對新區節能減排起到促進作用。
坐落在濱海新區北部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是世界上第一個國家間合作開發建設的生態城市,一起步就突出高標準設計、高起點建設。生態城確定了22條控制性指標和區域協調融合的4條引導性指標,其中百萬美元GDP碳排放強度低於150噸,可再生能源利用率達到20%等指標接近或超過先進國家水平。生態城建設一年多來取得多方面進展,《中新天津生態城綠色建築評價標準》已于日前頒布實施,國內最大生態治理工程之一的營城污水庫根治工程已全面開工。
目前,濱海新區已進入全面開發開放新階段。以促進可持續發展、建設宜居生態城區為目標,濱海新區高度重視社會事業均衡發展,積極推進改善民計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市九次黨代會以來,濱海新區加大社區基礎設施改造力度,開展精品社區、“生態文明小區”創建和社區志願者服務工作,社區藝術節和鄰居節已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品牌活動。同時,新區不斷加強衛生、文化、體育設施的建設,深化社區衛生服務綜合配套改革,加強農村衛生服務站標準化,實行社區衛生機構藥品“零差率”,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100%。另外,新區相繼建成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大沽口炮臺遺址、潮音寺等重點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開發工程也在加快推進。濱海新區在建和建成的設施農業達7200多畝,設施漁業達10萬餘平方米,總投資近5億元的濱海都市型農業示範基地已經起步建設,濱海鹽鹼地生物治理與成果轉化基地建設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為進一步消除城鄉二元差別,助力新區20余萬農業人口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有力保障。(見習記者 孟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