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第15屆粵、港、澳氣象業務合作會暨第24屆粵、港、澳氣象科技研討會在深圳召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出席了會議。廣東省氣象局局長余勇、香港天文臺臺長李本瀅、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馮瑞權出席會議並致詞。
會上,沈曉農指出,從觀測資料的信息共享到業務方面的深入合作,氣象工作者為搭建合作共享平臺做出了貢獻,隨著民眾對精細化預報要求提高,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大型工程建設的服務需求和廣州亞運會以及深圳大運會對精細化預報的要求,三地合作面臨著巨大壓力和挑戰,中國氣象局將調動資源,全力支持。
余勇表示,三地在過去的合作交流中受益匪淺,在一些重大事件上面三方的合作富有成效,如東亞運動會和澳門回歸十週年的氣象服務保障;港珠澳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的氣候可行性論證;以及在“莫拉菲”、“浪卡”、“天鵝”等颱風登陸前後,三方多次進行天氣會商,共同應對災害性天氣等,三方通過郵件、互訪、研討等形式加強預報技術交流,在精細化的數字天氣預報系統、雷達拼圖和GPS水汽資料使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探討。新的一年開始了,在粵港澳合作的框架下將繼續加強合作與交流,全力以赴為16屆亞運會和2011年大運會提供氣象服務。
“從上世紀80年代廣東省氣象局與香港天文臺簽署建立自動氣象站合作協議開始,三方加強合作的力度,取得了長足發展,由於氣候的變化,科技的提高,民眾對天氣信息的時間、空間和分辨率有了更高的要求,未來大珠三角洲高速發展的情況使得三地合作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香港天文臺臺長李本瀅深有感觸地説。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馮瑞權也表示今後的合作領域會不斷拓寬和合作項目將不斷深入。
此次會議旨在有更多的技術參與研討,為做好廣州亞運會和深圳大運會氣象保障服務提供支持,充分利用三地合作的探測優勢和技術研發力量,幫助開展賽事場館的精細化預報預警服務,提高定點定量精細化預報的準確性。在中國氣象局的支持下,廣州、香港、澳門、深圳、珠海五地將建立實時在線天氣服務平臺,同一時間段顯示各地不同天氣情況。粵港澳三方共派出40多位氣象專家參加,圍繞熱帶氣旋、氣候變化、降雨、強對流天氣、風暴潮、高溫、夏季風、閃電與新方法等科研課題展開切磋與交流,並促進三方在公眾氣象服務、數據共享及數據傳輸、預報業務、應對氣候變化、自動站建設和南海海洋氣象業務等方面的合作,大會交流學術論文達27篇之多。(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