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重慶關於推進城鄉統籌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21日   來源:重慶日報

中共重慶市委 重慶市人民政府
關於推進城鄉統籌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意見

(2010年2月9日)

    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做好農業農村工作關係全局、意義重大。今年農業農村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號)、《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號)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的新形勢,以統籌城鄉發展、夯實農業農村基礎為主題,以發展現代農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總攬,以深化農村改革、解決農民工問題為突破,以壯大縣域經濟、推進“兩翼”振興為抓手,按照穩糧保供給、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統籌、強基增後勁的基本思路,毫不鬆懈地抓好“三農”工作,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確保全市農村經濟總量增長13%,農業增加值增長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糧食總産量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土地規模經營集中度達到26%,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2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36%,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0萬人,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

    一、發展現代特色農業

    (一)穩定糧油生産。落實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等資金17億元,扶持發展糧食生産。落實産糧大縣獎勵政策,確保産糧大縣獎勵資金的50%以上用於良種良法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糧食生産相關領域。較上年新增的2.3億元國家農資綜合補貼要集中用於糧食基礎能力建設。繼續執行糧食規模種植政策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快推進1000萬畝優質糧油工程,重點建設10個國家級産能縣、100個商品糧基地鄉鎮、50個油料特色鄉鎮,著力打造南川、梁平、墊江等高標準糧油示範基地。糧食高産示範片增加到100個,總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

    (二)做強主導産業。加大農業、水利、移民、扶貧、國土等資金整合力度,支持農業主導産業發展。紮實推進國家現代畜牧業示範區建設,抓好畜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強化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肉類深加工,重點打造榮昌中國現代畜牧業示範核心區,建設涪陵、黔江等30個區縣(自治縣,以下簡稱區縣)生豬養殖示範基地和合川、黔江加工基地,生豬出欄穩定在2000萬頭以上。加快建設長江三峽柑橘産業帶,新建標準化果園12萬畝,改造4萬畝,著力抓好10個重點區縣、97個鄉鎮柑橘標準化果園建設,實施柑橘全球營銷戰略,申報註冊重慶柑橘地理標誌,爭創中國柑橘第一品牌。推進蔬菜自給保障工程,新建、改建重點蔬菜基地10萬畝,加快蔬菜“百村百園”建設,規範建設100個重點蔬菜專業村,啟動10個以上國家級蔬菜標準園創建工作,全市蔬菜總産量達到1200萬噸左右。

    (三)提升特色産業。整合資金投入,發展生態漁業。實施噸魚萬元、稻鰍雙千、資源養護、親本換代和觀賞魚産業化“五大工程”,抓好漁業資源、水産品質量和漁業生産“三大安全”,大規模增殖放流5000萬尾以上,水産品年産量達到28萬噸。支持江津花椒、石柱辣椒、涪陵和萬州榨菜、豐都等6個區縣肉牛、酉陽等10個區縣肉羊、秀山土雞、城口山地雞、巫溪大寧河雞、南川土雞、涪陵增福土雞等特色産業發展。實施茶葉振興計劃和煙草産業倍增計劃,新建優質茶園5萬畝,培育優勢品牌。加快發展蠶桑、中藥材、油茶等特色産業。支持各區縣因地制宜發展1—2個優勢特色産業。

    (四)壯大龍頭企業。增加農業産業化資金投入,扶持龍頭企業30強,培育年銷售收入超百億的企業2家、超50億的企業8家、上億元的企業100家,積極支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上市融資,全市龍頭企業總銷售收入突破1000億元。支持農産品加工園區和示範基地建設。加快發展鄉鎮企業,新創建10個市級小企業創業基地、5個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10個市級農産品加工示範企業,鄉鎮企業增加值增長18%。扶持發展鄉村旅遊、生態旅遊。

    (五)保障農産品質量安全。推進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制訂和修訂以主要農産品生産技術規程為重點的農業地方標準20項,扶持農産品生産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開展標準化示範區建設,加快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産品地理標誌培育。深入開展農産品質量安全整治活動,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種子、農藥、獸藥為重點,強化投入品監管,開展投入品專項“護農行動”。完善農産品質量安全定期巡查和督導制度。穩步提高地産蔬菜産品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畜産品和水産品違禁化學物質及獸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達到100%。完成市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中心和黔江區、開縣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建設,新建3個縣級農産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

    (六)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加快建設重慶(渝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酉陽渝東南農業科技園區、九龍坡都市現代農業科技園區,抓好重慶台灣農民創業園、江津現代農業示範園、南川生態農業示範園、綦江食品工業基地等特色農業園區建設。整合資源,支持每個區縣建設1個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積極創建一批國家和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二、加強農業農村基礎建設

    (七)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6億元,改造和治理土地40萬畝,建設一批高産穩産基本農田。開展補充耕地質量監測,實施國土整治、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等重大項目,提高耕地質量。加快推進“兩翼”造地工程。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推廣農機具25萬台(套),完成農機作業2300萬畝,重點抓好長壽、梁平等6個區縣實施的部級水稻機械插秧項目,江津、南川2個部級油菜生産機械化示範項目,支持10個區縣整村整鄉推進農業生産全程機械化。投入水利資金90億元,加快推進玉灘大型水庫和18座中型水庫建設,竣工驗收3座中型水庫,完工7座中型水庫。解決20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實現市級“百強”鎮、中心鎮防洪基本達標。完成10個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22個專項縣和10個中小河流治理項目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平方公里。新增旱澇保收、節水灌溉面積各20萬畝,恢復改善灌溉面積60萬畝。增加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規模,鼓勵農民自願投工投勞開展直接受益的小型水利設施建設。

    (八)加快建設“森林重慶”。投入資金120億元,深入推進城市、農村、水系、通道、長江兩岸森林工程和苗圃基地建設,新造林300萬畝,改造低效林200萬畝。重點抓好80萬畝速豐林基地、40萬畝特色經濟林和5萬畝苗木花卉基地建設。積極開展森林城市創建活動。

    (九)改善農村公共設施。加快發展農村交通,實現鄉鎮通暢率100%,有條件的行政村通達率達到100%、通暢率達到50%。完善農村公路長效養護機制,加快推進農村路、站、運一體化。投入3億元,修建農村便道1萬公里。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新建15萬戶農村戶用沼氣,新建大中型沼氣工程35處,建成200個農村沼氣服務網點。加強農村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基層防汛抗旱組織體系,提高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救援能力,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和農村氣象災害防禦體系,推進氣象防災減災信息進村入戶。

    (十)推進小城鎮與新農村建設。整合市級財政資金10億元,支持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落實105個市級中心鎮和4個重點示範鎮扶持政策,重點抓好50個中心鎮、5個特色小城鎮建設。搞好鄉鎮污水垃圾處理和農村面源污染防治,新建清潔工程示範村20個。啟動新農村建設“整鎮推進”試點,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千村推進百村示範”工程,開展“百企結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重點培育100個“一村一品”示範村。落實巴渝新居和農村危舊房改造直補政策,推動建材下鄉,改造農村危舊房3萬戶,建設巴渝新居3 萬戶,打造40個巴渝新居示範點。引導農村居民集中建房,鼓勵自然村落合併。

    (十一)強化農業科技支撐。投入2億元用於農業科技創新和新技術示範推廣。圍繞優勢産業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究示範。實施集中型沼氣新技術工程,推進農業、農産品加工及農村信息化等領域關鍵技術的重點突破和産業化水平提升。加快建設蠶桑、柑橘等重點實驗室和生豬養殖、特色食品加工等工程技術中心。加快建設我市在海南省設立的農業科技創新與繁育基地。開展“雙十百千”科技特派員行動,創新農業專家大院模式。搭建校縣(院縣)科技合作平臺,推進“農業科技入戶”。繼續實施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項目。全面開展基層農技人員培訓。繼續鼓勵基層農技人員與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隊開展技術合作,探索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的農技服務機制。

    (十二)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繼續推進家電、汽摩下鄉和汽車以舊換新,爭取實施家電以舊換新政策,力爭全年家電、汽摩下鄉産品銷售額達到50億元,兌現補貼資金6億元。推進“雙百市場工程”,加快江津雙福農産品貿易城、潼南蔬菜批發市場建設,促進鄉鎮農貿市場改造升級。實施“農超對接工程”,提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提高農村商品配送率。支持農村流通企業加速擴張,引導運銷大戶和農民經紀人向多种經營轉變。完善區縣和鄉鎮商貿服務功能。發展節會經濟,辦好重慶·中國西部國際農産品交易會,支持區縣舉辦各具特色的農産品推介、展示展銷活動。

    (十三)搞好農業信息服務。辦好“12316”“三農”呼叫中心。實施農村信息化“十百千”示範工程,建設3個農村信息化重點示範區縣、30個示範鄉鎮、300個示範村。對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經紀人等10萬戶重點對象發送電話服務信息,惠及100萬農戶。建立由基礎信息採集、行業專家會診構成的市場信息預警系統,提高信息引導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

    三、著力改善農村民生

    (十四)促進農民就業創業。突出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內轉移就業,穩步推進市外輸出。繼續實施“一緩三降兩補”政策,制定發展家庭服務業促進就業的規劃和扶持政策,拓寬就近就業渠道。加強跨區域勞務合作,拓展勞務輸出基地。積極培育勞務品牌和勞務經紀人。紮實開展“春風行動”、送崗位下鄉等就業幫扶活動,強化就業服務。新建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平臺2000個,培訓農村勞動力30萬人。開展“返鄉創業促進年”活動,啟動示範區縣“領航工程”建設,依託市級工業園區創建市級農民工創業園,對新建的農民工創業園區給予經費補助50萬元,扶持發展50個市級農民工返鄉創業重點企業,農民工返鄉創業總量達到22萬人,吸納城鄉勞動力就業110萬人。

    (十五)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農村中小學校舍標準化建設,建成農村寄宿制學校400所,選聘國家和市級農村特設崗位教師1000余名到農村學校任教。逐步普及高中教育。加快三峽庫區移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試驗區建設,擴大農村中職免費教育規模,免除農村經濟困難家庭、涉農專業中職學生學費。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全面改造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和推進村的村衛生室。鞏固和提高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改善農村衛生人員待遇,鄉村醫生補助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成32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全覆蓋,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紮實開展送電影、送演出、送展覽下鄉活動。加快鄉鎮和村級計生服務體系建設。農村低保“應保盡保”,逐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進一步推進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建立農村獨生子女家庭養老保險優先制度。做好農民工養老保險跨省轉移工作。搞好農村五保供養,新建、改建和擴建農村敬老院94所,新增床位5500張。

    四、大力推進“兩翼”振興

    (十六)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成立專門機構,抽調精幹力量,搞好到戶規劃。分層次培訓“兩翼”地區鄉鎮黨委書記和鄉鎮長、村社幹部、種養大戶及生産經營骨幹和農民。建立“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專項資金。實行“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專項目標考核。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廣林畜、林禽、林菌、林藥、林蜂等模式,扶持龍頭企業,完善服務體系,暢通銷售渠道,充分挖掘林農增收潛力。

    (十七)加快推進扶貧開發。投入市級以上財政扶貧資金7億元,優化調整資金使用方向。開展“整村脫貧推進年”活動,啟動250個村整村脫貧工程,完成260個村脫貧驗收,農村低收入人口脫貧10萬人,扶貧移民3萬人。抓好片區開發,在每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區)培育1個以上具有一定規模的扶貧産業。進一步深化市級扶貧集團幫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一圈”區縣對口幫扶“兩翼”區縣等工作。

    五、不斷深化農村改革

    (十八)深入推進土地和林權、水利改革。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完成農村承包耕地確權工作,確保農戶實有承包面積與登記確權面積一致。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完善區縣、鄉鎮、村三級農村土地流轉信息收集、市場服務和糾紛調解仲裁體系。加大農民退出宅基地復墾工作力度。全面完成集體林權確權頒證,建立林業要素市場,形成市級、片區、區縣三級林業交易網絡。推進林業政策性保險、林權抵押貸款、森林資源流轉等改革試點和國有森林經營管理試點,盤活國有森林資源。完成已成水利工程確權劃界工作,深化水利工程産權制度改革。

    (十九)加快農民工服務管理體制改革。放寬戶籍限制,區分主城區、區域性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制定更加寬鬆的戶籍政策,吸納有條件的農民工進城落戶。制定承包地和宅基地退出補償、住房保障等政策和社會保險、子女上學、計劃生育等銜接辦法,逐步實現城鄉同等待遇。

    (二十)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程度。深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建設行動。推廣“産、加、銷”一體化合作社發展模式,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支持發展林農專業合作社。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00個,參加合作社的農戶達到26%。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人才培訓。支持有條件的合作社興辦農村資金互助社。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與現代商業組織直接對接,促進合作社産品銷售。

    (二十一)擴大農業農村開放。支持優勢農産品擴大出口,建設出口基地。加強農業科技和農業資源開發國際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組織“百家中外企業投資農業重慶行”活動,引導市外資金投向農業農村。力爭全市農業招商引資130億元。辦好“中國農村經濟論壇”。

    六、切實增加農業農村投入

    (二十二)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按照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的要求,持續增加“三農”投入。財政資金用於農業支出的增長幅度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確保財政支出優先支持農業農村發展,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優先投向農業基礎設施和農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讓收益優先用於農業土地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耕地佔用稅稅率提高後,新增收入部分全部用於農業。嚴格按照規定計提和使用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嚴格執行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全部用於耕地開發和土地整理的規定。加強涉農資金監督檢查。完善財政性涉農項目資金的招投標試點工作。

    (二十三)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和鼓勵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增加涉農貸款投放。認真落實縣域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新吸收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放貸款政策。加快培育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開展農村信貸抵質押。擴大地票交易,全年交易量達到1.5—2萬畝,交易額達到20億元,推動農村耕地、林地或承包權大宗交易進入農村土地交易所,實現交易信息的統一登記匯總和對外發佈。加快發展農畜産品遠期交易,規避市場風險。擴大農業保險的險種和範圍,分步驟、分險種全覆蓋到農業産業優勢種植、養殖區域,適當向“兩翼”傾斜。創新農業保險運行的機制和體制,完善推進“商業+互助”的保險運行模式,鼓勵各地各保險公司積極探索農業保險。整合農口擔保資源,增加資本金注入,增強市農業擔保公司擔保融資能力。

    (二十四)引導城市資源下鄉。制定財稅、投資、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鼓勵和規範城市資源要素下鄉。鼓勵城市工商資本開展村企結對幫扶,參與農村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龍頭企業到農村建立自有原料基地。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支農政策,引導更多城市幹部、教師、醫生、科研人員和文化工作者下鄉發展農業、支援農村。組織實施機關幹部“結窮親”活動,繼續實施以城帶鄉萬名幹部駐村行動、萬名大學生“村官”計劃、萬名專業技術人才支農支教支醫行動,推進鄉鎮人才隊伍建設。

    七、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

    (二十五)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著力構建城鄉統籌基層黨建新格局,推廣在産業鏈、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建立黨組織的模式,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注重在優秀年輕的致富能手、返鄉創業民工、復退軍人等群體中發展黨員,加強流動黨員管理。實施以優化班子結構、優化黨員隊伍和帶頭致富、帶領群眾致富為主要內容的“雙優雙帶”工程。打造高素質的村黨組織書記隊伍,大力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深化拓展基層黨組織聯絡服務群眾“三項制度”。推進鄉鎮職能轉變,加強鄉鎮黨委書記隊伍建設。加快村級公共服務中心和農村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建設,新建、改建和擴建村級公共服務中心3004個,遠程教育終端站點678個,實現農村全覆蓋。

    (二十六)完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建立健全以“四議兩公開”(村黨支部提議、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村民代表會議或村民會議決議和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為主要內容的黨領導的村級民主自治機制。探索黨組織書記跨村任職,提倡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嚴格按照《黨章》和有關法律規定,切實抓好村黨支部、村委會換屆選舉的組織和指導工作,嚴肅查處拉票、賄選等行為。推進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難點村”治理,全年完成70%的“難點村”治理任務。穩步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工作。

    (二十七)切實維護農村社會穩定。完善黨委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切實解決好農村徵地、環境污染、移民安置、集體資産管理等方面損害農民利益的突出問題。加強農村法制教育,暢通農村信訪渠道,引導農民群眾依法理性表達合理訴求、維護自身權益。推進農業綜合執法。開展農村平安創建活動,加強和改進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農村警務建設,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和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農村消防工作。健全農村應急反應機制。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依法管理農村宗教事務。

 
 
 相關鏈結
· 新華社特約評論員:統籌城鄉發展 夯實農業農村基礎
·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專訪
·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 部署2010年農業農村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