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浙江省委全體會制定措施打造富饒秀美的生態浙江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07日   來源:浙江日報

中共浙江省委關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
(2010年6月30日中國共産黨浙江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中國共産黨浙江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根據黨的十七大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全面分析形勢和任務,認真總結生態省建設經驗,研究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目標要求

    (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經濟社會迅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巨大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也付出了較大的資源環境代價。黨的十六大以來,我省全面開展生態省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新的發展階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完善我省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佈局的重大部署,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為浙江當代人民乃至子孫後代謀福祉的戰略舉措。全省上下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實施“八八戰略”和“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堅持生態省建設方略、走生態立省之路,大力發展生態經濟,不斷優化生態環境,注重建設生態文化,著力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斷提高浙江人民的生活品質。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動員全省上下共同奮鬥,努力把我省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十二五”時期的目標是:  

    ——生態經濟加快發展。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單位生産總值能耗下降指標,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産業結構加快形成,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清潔生産普遍實行,生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生態環境質量保持領先。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大氣環境、水環境持續改善,土壤環境得到治理,森林覆蓋率、林木蓄積量、平原綠化面積穩步提高,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城鄉環境不斷優化,宜居水平不斷提高。

    ——生態文化日益繁榮。生態文化研究和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加強,綠色創建活動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初步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支撐更加有力。  

    ——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制度得到全面有效實施。  

    二、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推進轉型升級  

    (四)加快調整産業結構。實施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確定不同區域的主體功能,統籌謀劃人口分佈、經濟佈局、國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加快建設産業集聚區,打造現代産業集群,促進産業集聚和産業升級。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産。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後産能,積極推進傳統産業高端化、開發區(工業園區)生態化。加快推進建築業轉型發展,積極發展“綠色建築”。加強交通運輸業的節能減排,全面實施港航強省戰略和內河航運復興計劃,積極打造全國交通物流發展試驗先行區,構建暢通高效安全環保的綜合交通體系。堅持綠色發展導向,大力發展金融、物流、旅遊、會展、信息、諮詢、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不斷提高服務業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  

    (五)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全面推進國民經濟各領域、生産生活各環節的節能,重點抓好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等行業高能耗設備的淘汰和改造,加強工業餘熱利用,著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進單位生産總值能耗進一步下降。積極發展核電,合理開發利用水電,大力發展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淺層地溫能等可再生能源,推廣應用清潔煤發電技術,繼續推進甲醇汽油試點推廣工作,加強智慧電網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清潔能源基地示範省。研究開發碳捕獲和碳固化技術,促進單位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全面推進節約用水,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加大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工業廢水回收再利用、區域性中水回用等項目建設。全面推進土地節約,重點加強城鎮建設用地和工業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積極開發利用城鎮地下空間。推進各領域的節材工作,重點加強冶金、石化、建材等行業的原材料消耗管理,加快可再生材料、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的推廣應用。 

    (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紮實做好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工作,確定“十二五”時期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領域、重點工程和重大項目,研究制定新一輪的政策舉措。加快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加快推廣種養結合、農牧結合、林牧結合的生態立體農業循環模式,建設一批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和示範項目。大力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加強循環經濟骨幹企業、示範園區和基地建設,逐步在化工、石化、造紙等行業全面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形成循環經濟産業鏈。加強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再生利用,有序推進工業“三廢”綜合利用項目建設。大力發展環境工程業、環境産品和裝備製造業、環境服務業。全面推行清潔生産,從源頭上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積極支持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鼓勵工業園區、基地開展清潔生産審核,依法對重點污染企業以及使用或排放有毒有害物質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  

    (七)積極發展綠色産品。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和有機産品,加快建設一批有規模、有品牌、標準化的綠色食品生産基地,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依法加強有機農産品和綠色農産品標誌管理,完善市場準入制度,加強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強化農産品批發市場監管,從源頭上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加快發展綠色工業産品,支持企業積極研究開發和生産環境標誌産品、節能産品、節水産品,鼓勵企業積極開展中國環境標誌認證和國際綠色認證,創建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綠色品牌,不斷提高綠色産品的市場佔有率。 

    (八)強化人才科技支撐。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積極培養、引進人才特別是學科帶頭人和高層次創業人才,深化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大力推進産學研合作,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一批能源類、環保類科技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大力發展能源資源節約集約開發利用技術,積極發展節能建築、軌道交通、電動汽車技術,加強煤的清潔高效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技術,研發和推廣清潔生産技術,促進製造業綠色化、智慧化。積極發展先進育種技術,研發推廣節約資源、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技術,著力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大力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技術,發展節能減排和循環利用關鍵技術,著力提升生態環境監測、保護、修復能力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三、不斷優化生態環境,著力提高環境質量

    (九)進一步加大污染物減排力度。紮實做好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減排工作,加強重點區域粉塵、煙塵、總磷、總氮等污染物的減排,嚴格控制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鼓勵推廣使用有機肥,減少和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探索建立農業面源污染檢測體系,促進各地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強餐飲業的環境整治和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無害化處理。加強污染物限排總量控制和入河、入海排污口管理。全面推進污染源達標排放工作,重點做好國控、省控重點污染源以及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達標排放工作,著力提高主要污染物的達標排放率。

    (十)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全面推進環境污染治理,著力加強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的防治。積極推進水生態環境修復,對水體污染比較嚴重的江河流域和平原河網地區以及水質為Ⅳ、Ⅴ類和劣Ⅴ類的重點水功能區,實施水環境治理和修復工程,注重流域上下游聯動治理,著力解決這些區域的水生態問題。開展土壤修復,加強污染耕地、污染場地以及廢棄礦場、垃圾填埋場的環境修復,加快推進坡耕地及林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積極開展濕地生態修復。加強沿海灘塗、重要海域生態修復,啟動海島生態修復試點工程。推進主要流域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飲用水源和戰略性水源的保護。

    (十一)不斷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全面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著力提高城鄉環境質量。加強城鎮環境治理,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的治理力度,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城鎮園林綠化,大力營造城市森林,加快建設“綠色城鎮”。深入實施“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五整治一提高”,大力創建生態文明村,加快建設“美麗鄉村”。積極推行農村生活垃圾“戶集、村收、鎮中轉、縣處理”,支持中心鎮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蓋率和無害化處理率。繼續開展萬里清水河道建設,加強畜禽養殖廢水、病死畜禽的管理和處理,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形成多樣化、規範化的農村污水治理體系。積極開展村莊綠化,不斷提高人均綠化面積。  

    (十二)加快生態屏障建設。加強山區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加強錢塘江、甌江、太湖等主要流域源頭地區生態保護,加大自然保護區保護力度,促進生物多樣性和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加快江河上遊骨幹控制性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加強小流域治理。推進森林擴面提質,大力發展生態公益林、名貴樹种經濟林,重點加強中幼林撫育、低效林和林相改造,著力推進平原地區綠化建設,加快建設“森林浙江”。加強海洋藍色生態屏障建設,實施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加大陸源和海洋污染物的治理力度。加快海島防護林體系建設,加強島上水資源的保護、儲備與利用。加快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建設,實施海洋生物資源和重要港灣及重點海域生態環境恢復工程,建立健全灘塗濕地保護管理機制,不斷改善近海海域生態環境。

    (十三)健全生態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環境監測體系建設,重點做好飲用水源、地下水資源、主要河流交界斷面及入海口水質、縣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的監測,完善海洋水文觀測系統,加快形成省市縣三級聯網、全天候實時監控的現代化環境監測體系。加強氣象、地質和海洋災害預警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農村和海洋自動氣象站建設,逐步覆蓋全省各鄉鎮,著力提高氣象監測密度和監測能力。加強危險廢物處置、核輻射安全應急保障體系以及動植物疫病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災害的防控體系。  

    四、注重建設生態文化,強化生態文明理念  

    (十四)重視生態文化研究。加強生態文化理論研究,注重把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生態認知提升為生態文化理論。加強生態文化比較研究,注重挖掘浙江山水文化、海洋文化、森林文化、傳統農耕文化以及茶文化、花文化、竹文化、石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的戰略規劃、制度機制、對策舉措等研究。全省每年安排一批生態文化研究項目,形成一批生態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撐和思想支持。

    (十五)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廣泛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政績觀、財富觀和生活觀,研究制定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道德規範,大力倡導生態倫理道德。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生態文明教育,各級黨校、行政學院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大學生、中小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編寫一批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通俗教材,把生態文明有關知識和課程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企業、城鄉社區等基層群眾的生態文明教育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文明素養,形成生態文明社會新風尚。  

    (十六)建設生態文化載體。充分發揮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美術館、體育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在傳播生態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為弘揚生態文化的重要陣地。加強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礦山公園、遺址公園、海洋公園和植物園的建設和管理,使其成為承載生態文化的重要平臺。保護和開發生態文化資源,在生態文化遺産豐富、保持較完整的區域,建設一批生態文化保護區,維護生態文化多樣化。結合生態城市、生態鄉村建設,加快建設並形成一批以綠色企業、綠色社區、生態村為主體的生態文化宣傳教育基地。  

    (十七)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搞好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市、試點縣工作,紮實推進生態市縣(市、區)創建活動,廣泛開展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範城市創建工作,鼓勵各地創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加快創建綠色機關,引導基層單位和城鄉居民廣泛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家庭等群眾性綠色系列創建活動。加強生態環保志願者隊伍建設,動員黨員幹部、大中學生以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環保活動。積極組織開展“世界環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時”、“中國水周”、“全國土地日”、“中國植樹節”等重要時節的紀念和宣傳活動。設立“浙江生態日”,引導人民群眾不斷強化生態環保意識。  

    (十八)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節能減排家庭社區行動”,在全社會倡導勤儉節約的低碳生活。積極引導城鄉居民廣泛使用節能型電器、節水型設備,選擇公共交通、非機動車交通工具出行。抓緊開展垃圾分類處理試點並逐步在全省推廣。積極引導鼓勵綠色消費,提倡健康節約的飲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産品和過度包裝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繼續貫徹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及優生優育方針,研究制定應對人口發展“不均衡”的對策舉措,完善適度低生育率政策,合理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優化人口分佈,促進人口均衡良性發展。弘揚文明的婚喪嫁娶風俗。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推進全民健身,加強疾病防控,推行室內公共場所禁煙,不斷提高城鄉居民健康水平。  

    五、加快推進制度創新,著力完善體制機制  

    (十九)建立健全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機制。按照各市縣(市、區)主體功能定位,實施分類考核評價,加快構建促進科學發展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機制,落實責任制,突出強調生態建設、改善民生、統籌協調發展。主體功能定位為優化開發區域的市縣(市、區),要率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主體功能定位為重點開發區域的市縣(市、區),要加強産業集聚,著力提高城市化、工業化水平和質量。主體功能定位為生態經濟、生態保護區域的市縣(市、區),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遊等綠色産業,實施“小縣大城”戰略,努力成為富裕的生態屏障。  

    (二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保護、誰受益”,“誰改善、誰得益”,“誰貢獻大、誰多得益”原則,健全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加大力度,提高各地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完善跨界斷面河流水量水質目標考核與生態補償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提高源頭地區保護水源的積極性和受益水平。建立健全分類補償與分檔補助相結合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逐步提高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探索建立飲用水源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完善對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海洋自然保護區的財政專項補助政策。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扶持力度,重大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實行省市縣聯合共建。健全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評獎懲機制,根據市縣(市、區)年度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考評指數優劣狀況,對其實施經濟獎勵或處罰。

    (二十一)加快完善市場化要素配置機制。進一步完善土地徵收制度、工業用地招拍挂制度,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空間置換和工業存量用地盤活機制,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開展水權制度改革試點,研究制定主要流域內各市縣(市、區)用水總量控制及水權交易辦法。完善分類水價制度、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制度和企業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建立完善城市居民用電階梯價格制度、企業超能耗産品電價加價制度,全面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深化化學需氧量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工作,積極開展二氧化硫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試點,加快建立全省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制度。加強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建設,探索省內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大力發展碳匯林業,積極探索建立省內森林代保機制和林業碳匯交易機制。  

    (二十二)完善投融資體制和財稅金融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原則,積極引導企業等社會資金參與城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污水配套管網、垃圾處理設施、污泥處理項目等生態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清潔生産企業的信貸支持和保險服務,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清潔生産先進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等資本運作方式籌措發展資金,鼓勵和支持上市公司通過增發、股權再融資等方式籌措資金用於節能減排。繼續抓好國家有關發展生態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加強資源節約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加大對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産、節能減排、節地節水項目和企業的政策扶持。完善政府採購制度,綠色節能産品要優先列入政府採購目錄,各級政府要優先採購列入國家“環境標誌産品政府採購清單”和“節能産品政府採購清單”的産品。  

    (二十三)強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研究制定和修訂完善保護環境、節約能源資源、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等方面的法規規章,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領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立法。加大執法力度,創新執法方式,充實基層環保執法力量。加強檢察司法工作,依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案件。加強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等領域的法律服務工作。加強生態法制宣傳教育,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公務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青少年的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法守法、自覺保護環境的良好局面。  

    六、加強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  

    (二十四)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黨委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擺上重要位置,進一步加強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領導。支持人大按照法律賦予的職責,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立法和監督工作,強化生態環保預算審查監督,加強環保及生態建設執法檢查和監督,依法行使好重大事項決定權。各級政府要認真編制相關規劃,制定實施配套政策,加大財政投入,強化行政執法,推進區域合作。支持政協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團結動員各方面力量為生態文明建設獻計出力。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切實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政策、措施貫徹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省委決策部署落到實處。黨的基層組織和廣大共産黨員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的作用,動員廣大職工、共青團員、婦女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形成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新局面。  

    (二十五)加強社會協同。充分發揮企業和行業協會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自覺控制污染、推行清潔生産、採用先進技術和工藝,追求綠色效益。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導向和監督作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主流新聞媒體,要廣泛持久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對先進典型的總結和推廣,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民間環保組織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志願者隊伍建設,更好地發揮其在環保專項行動、環保監督、環保宣傳等方面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全體公民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對城鄉規劃、産業佈局、土地開發等重大項目,要採取公示、聽證等形式聽取專家和公眾意見,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二十六)狠抓工作落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省委部署,根據工作職責,加快制定和實施“十二五”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方案,細化工作目標,擬訂年度實施意見,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研究制定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發佈全省各市縣(市、區)生態文明建設量化評價情況,引導各地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善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公開生態環境質量、污染整治、企業環境行為等信息,曝光典型環境違法行為。認真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群體性事件。嚴格問責制度,對造成重大生態環境事故、事件的,要依法追究相關地方、單位和人員的責任。對舉報破壞生態環境案件的公民予以獎勵,對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幹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紮實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鬥! 

 
 
 相關鏈結
· 浙江省集思廣益 凝聚力量 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 江西省將與浙江、安徽聯手打造"生態旅遊金三角"
· 浙江加強農業生態保護 農村清潔能源利用率52%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