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工信廳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國內幾家權威機構合作,對陜西工業化進程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通過評估得出結論,該省即將進入工業化中期後半階段。
據了解,為確立“十二五”工業發展目標,今年初省工信廳組織專家,經過數月的研究分析,形成了《陜西工業化進程評估報告》。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蔣躍介紹,隨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已成為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國際通行的方法,將工業化進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實現階段和後工業化階段。其中工業化實現階段分為工業化初期、工業化中期和工業化後期,每個時期又分為前半階段和後半階段。評估報告選擇人均GDP、三次産業産值比、人均工業增加值佔人均GDP比重、人口城鎮化率、三次産業就業比等五個指標,採用加權綜合指數評價法進行評估。
蔣躍説,此次評估採用科學的數學模型,綜合多方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結論:陜西即將進入工業化中期後半階段。2008年,陜西工業化綜合指數45分,在全國31個省、市、區排名第18位,在西部地區排名第4位。2009年,綜合指數達到49分,工業化進程速度在全國排前10位。2010年前後,綜合指數將突破50分。
新世紀以來,陜西工業化進程加快,特別是2006年以來,實現了5年跨越一個階段。2005年陜西還處於工業化初期,2006年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前半階段,綜合指數由33分提高到42分,實現了工業化不同時期的重要跨越,成為西部省份中工業化總體水平較高的一個省份。2006年以來,工業化進程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全國前10位,處於中等偏上的位置,相比1995年—2000年的第23位和2000年—2005年的第17位有了較大提升。2006年—2010年,5年時間基本實現了從工業化中期前半階段進入後半階段。
2011年—2020年,陜西工業化進程有望再實現每5年一個跨越。陜西如保持這幾年發展速度,到2015年,工業化綜合指數將達76分,進入工業化後期的前半階段;到2020年,綜合指數將達85分,進入工業化後期的後半階段;預計到2030年之前,綜合指數將達100分,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後工業化時期。
工業快速增長是陜西工業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量。綜合評價體系五項指標中,人均GDP所佔權重最大。就陜西而言,人均工業增加值對人均GDP的貢獻度最大。2006年以來,人均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遠高於人均GDP的增速,工業貢獻率也逐年增加,由49%提高到了57%,對工業化的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陜西工業化進程中,優勢産業將進一步發揮作用,工業結構調整潛力巨大,新興産業發展面臨重大機遇。能源化工和裝備製造是陜西的優勢産業,佔全省工業70%以上,這種工業結構特徵仍將持續到2015年前,即工業化中期後半階段到工業化後期前半階段。這一期間,陜西省通過結構調整、産業升級政策的實施,使資源型産業的産業鏈進一步延長,資源型産業仍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隨著12個産業調整和振興規劃、21個産業集群發展規劃的實施,陜西裝備製造業將積極轉型先進製造業、新興戰略産業,進一步提高發展速度,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