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以來,海南省遭遇49年來最嚴重暴雨洪澇災害,引發多處地質災害,黨中央、國務院對此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時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切實加強次生災害防範,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洪災面前,海南省國土資源系統上下齊心,根據統一部署迅速行動,充分發揮職能優勢,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和災毀農田調查等工作,在確保群眾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服務災後重建方面作出積極努力。
今年“十一”黃金週期間,海南省遭遇了49年來最嚴重強降雨,連日暴雨致山洪暴發,引發多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據10月11日海南省救災安置動員電視電話會議通報,截至10月10日,全省16個市(縣)受災,202個鄉鎮受淹或者被困,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6.67萬公頃,受災人口達273.88萬人,受災面積超過90%。全省損毀43座小型水庫,堤防決口183處,直接經濟損失達91.4億元。
災情發生後,海南省國土資源系統迅速行動、積極部署、及時應對、精心安排,用實際行動打響了一場搶險救災攻堅戰。
專家組赴一線指導地災防治
面對接連不斷的暴雨襲擊,海南省國土環境資源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堅持巡查、監測隱患和險情、堅持24小時值班制,嚴防滯後性地質災害的發生。
據了解,地質災害的發生有一定滯後性,暴雨過後7天,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關鍵期,不可麻痹大意。為此,海南廳成立了地質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從10月3日起,組織4個地質災害專家組共13人,分赴陵水、萬寧、樂東、保亭、三亞等地開展地災排查、監測工作,指導各市(縣)開展應急地災處置,對全省96個在冊重點地災隱患點進行巡查監測。
連日來,海南廳及時啟動地災防治、環境污染控制和基本農田救災“三大救災行動”。派出6批工作督導組,分赴全省18個市(縣)開展救災督導,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10月10日,海南廳廳長陳健春,副廳長王業僑、吳開成、毛東利分別帶隊深入受災嚴重的地區,現場檢查指導地災防治排查等專項工作。廳領導輕車簡從、不畏辛勞,了解實情。
10月11日,廳黨組召開緊急會議,傳達省委、省政府的緊急部署,並切實安排全省國土資源系統抗災與災後重建工作。陳健春特別強調,救災工作要做到思想認識到位、投入資金到位、技術支持到位、領導監管到位。
開展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
連降暴雨,往往會造成污染治理設施泄漏,加上農業面源污染,對整個水環境質量會造成一定影響。
為此,海南廳加大了環境監管力度,及時通知各市(縣)加強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全省18個市(縣)正有序開展24個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監測結果表明,目前全省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無重大異常情況。
同時,海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也安排人員24小時值班,及時跟蹤收集汛期全省重點飲用水源地水質變化情況。環境應急部門已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一旦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監測人員將在第一時間奔赴現場開展應急監測。
全力以赴整治災毀農田
連日暴雨也給相當部分農田和基礎設施以及在建土地整理項目造成損壞。為此,海南廳及時開展農田及土地整理項目災毀情況調查,目前,全省18個市(縣)國土資源部門正聯合農業等部門,組織力量對災毀農田、道路、橋涵、渠道、閘門等基礎設施受毀情況進行全面排查。通過排查,爭取財政資金支持,對受損的基本農田和土地整理項目進行災後重建。
海南廳耕地保護處有關負責人表示,已與省財政廳協調,計劃調整國家和省土地開發整治資金投向,近日計劃第一批先行安排1億元用於整治海南災毀農田與地質災害防治。
為加強搶險救災工作,海南廳耕保處將組織農村基層力量,全力開展農田和基礎設施的搶險減災救災,力爭將損失降至最低。同時組織力量對災毀農田、被毀或受損道路、橋涵、渠道、閘門等進行全面排查和實地調查統計,為災後重建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