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7日,為期6天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二屆大會暨第二十五次全體會議將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開幕,屆時將有來自全球五大洲12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3200余名博物館館長、文化遺産專家、博物館研究者匯聚申城,以大會主題“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為中心,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和多學科的探討。
2010年11月7日,為期6天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第二十二屆大會暨第二十五次全體會議將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開幕,這對於展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成就,擴大中國博物館界與國際博物館界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博物館在國際博物館大家庭中扮演更活躍、更重要的角色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這個“博物館界的奧林匹克”大會召開前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就博物館的中國步伐與世界節奏等問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每3天就有一個新的博物館誕生
記者:國際博協選擇在中國召開3年一次的盛會,是否也是對於中國博物館發展步伐的震驚或者好奇?
單霽翔:我國的博物館建設起步較晚,從1905年著名愛國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張謇創建中國第一個博物館——南通博物苑開始,也僅有100多年的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舊中國留下來21個博物館。但現在,中國的博物館已達到3200多個,並繼續以每年100個以上的速度增長,也就是説每3天就會有一個新的博物館在中國誕生,這在世界博物館發展史上是罕見的。
尤其是最近幾年,博物館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潮期。原有省級以上博物館大多完成或正在進行改擴建或新建,並有一大批市縣級博物館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各行各業都注重收集保護本行業的文化資源,行業博物館建設力度大大加強;社會資本紛紛進入文化遺産領域,民辦博物館迅速成長。從博物館種類看,發展主流從傳統的綜合、社會歷史等類型,轉向藝術、科技、民族、民俗、生態、遺址、自然、地礦及各産業等專題博物館類型。我國已經形成以國家級博物館為龍頭、省級博物館和重點行業博物館為骨幹,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類別多樣化、舉辦主體多元化的博物館體系。
可以説中國的博物館發展模式是一個獨特的“樣本”,確實引起了世界的好奇。
記者:2008年我國全面實施了免費開放政策,公眾對於博物館的認識與過去也不一樣了,博物館的角色其實發生了哪些變化?
單霽翔:2008年實施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這個政策帶來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許多一輩子從未走進博物館的人成為了博物館的常客。僅僅兩年的時間,全國1743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共計接待觀眾8.2億人次,平均每館觀眾量比免費開放前增長了50%,有些省份博物館觀眾增量達到免費開放前的數倍。免費開放後觀眾結構呈多元化趨勢。原來以機關、學生、部隊、旅遊團隊為主,現在以社區居民、零散觀眾為主,其中低收入群體、老人、外來務工人員和殘疾人等觀眾群體明顯增加。從年齡構成看,正在向高齡和低齡兩個方向延伸。
我國博物館也從傳統的重視保藏和研究功能,逐步轉向更加突出文化傳播、宣傳教育和休閒娛樂功能,社會角色正在發生顯著變化。比如博物館的文化休閒職能更加凸現,博物館成為公眾休閒娛樂和參觀旅遊的優先選擇場所;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更加受到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普遍設立,博物館和學校教育教學交流與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顯著增強,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的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博物館應該成為能夠給人溫暖的家園
記者:我們報紙曾經關注過上海、南京、西安、昆明等地先後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的事情,鄂爾多斯等一些新興的城市也拿出十數億的資金在建設新的博物館,這樣的發展速度會不會帶來許多問題?
單霽翔: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能把一個博物館運營好、讓它真正成為一座城市的靈魂才是目的。
中國的博物館建設存在著兩極,一方面一些經濟快速發展的地方在博物館建設中存在求多求洋、重建築輕功能、重硬體輕軟體、重建設輕管理的不良傾向;另一方面,現有博物館基礎設施條件差、歷史欠賬多的情況十分普遍,多數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中小博物館經費僅能維持日常運行,缺乏發展後勁。
而在管理服務方面,許多博物館滿足於政府提供的基本財政支持,滿足於現有的基本陳列和簡單服務,公眾文化服務層次較低。許多博物館特別是中小博物館基本陳列更換週期長,辦展質量不高,教育服務項目和文化産品單一,內容和方式都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記者:大家都覺得和國外的一些博物館相比,我們的陳列水平還是有差距,服務水平也不到位。
單霽翔:現在有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也可以達到20甚至30個以上,但是由於沒有建立起博物館陳列展覽專業資質資格制度,承接陳列展覽設計製作的公司五花八門,良莠不齊,致使一些陳列展覽規劃缺乏論證,定位不準,追求大製作,形式與內容脫節,濫用多媒體技術、幻影成像、人工造景等,喧賓奪主,遮擋了文物展品的風采。
我國博物館急需實現專業化管理。近年來,每年畢業的文博專業的學生十分搶手。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在編人員近6萬人,其中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僅7.8%,且現有專業人員主要集中在文博專業領域,行政管理、經營管理、高級技師等人才嚴重缺乏,許多博物館甚至成為安置人員的場所,無專業化可言,與國外發達國家博物館機構中專家雲集、類似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國際博物館協會曾經倡導,“博物館不僅是舊遺産的投影機,還應成為新文化的發生器。”博物館應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的博物館不單單是龐大宏偉的建築,而應該是能夠給人智慧的長者、給人溫暖的家園以及一切創新思想的靈感來源。這並不容易做到。
中國是國際博物館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
記者:中國博物館一直致力於參與世界博物館共同價值的發揚,每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都搞得有聲有色,這次博協大會對於中國是一個怎樣的機會?
單霽翔:自1983年我國恢復與國際博協的聯絡並於同年建立中國國家委員會以來,我國通過聯合舉辦地區性或專門性學術會議、組織國際博物館日紀念活動、出席國際博協大會以及合作出版等途徑,與國際博協在不同層面上加強了業務的聯絡與合作,國內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也加入到了與世界各國博物館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行列。通過這些活動,我國對國際博物館界作出了頗多貢獻,同時我們自己也受益匪淺。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博物館的對外交往和合作意識還不夠強,自我封閉現象還比較突出。
本屆國際博協大會在我國上海舉行,將讓世界各國的代表切身感受我國厚重的文化遺産和蓬勃發展的博物館事業。同時大會也將為中國博物館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促進自身發展提供一個難得的機會。通過這一機遇,可以加強與世界各國博物館同行的交流與合作,取人所長,避己所短,推進中國在國際博物館大家庭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彰顯中國作為國際文化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國際社會負責任大國的風範和作用。
一方面,要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努力提升博物館辦館水平。一是借助國際博協大會的有利時機,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加廣闊的視野,與更多的博物館建立聯絡,加深了解,廣交朋友,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二是要借助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博物館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健全博物館法規、標準、規範,強化行政主管部門的行業管理職能;健全評價激勵約束機制和法人治理結構等,以增強博物館發展活力;三是加強博物館人力資源尤其是專業人才對隊伍建設,實施人才強館戰略,使博物館成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文化教育機構;四是學習國外博物館文化産品開發的成功經驗,以博物館文化創意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開發多層次的博物館文化産品,讓觀眾樂於把博物館記憶帶回家,並促進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博物館的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它可以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窗口,當然也可以成為引進世界文明的橋梁。
單霽翔:當前我國參與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的博物館數量不斷增大,交流次數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博物館每年赴境外的文物展覽達80項左右。越來越多的博物館開始有計劃的引進國外文物展覽,向國內公眾推介世界文明。在“中法文化年”、“中意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系列活動中兩國互辦展覽正在成為常態,這些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正在成為各種文化活動中的亮點。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記憶、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博物館藏品承載著我國各族人民千百年來不竭的奮鬥精神和創造智慧,凝聚著中華民族博大的世界觀、歷史觀和獨到的美學思想。博物館既是向全體國民提供高雅公共文化服務,讓公眾直觀認知和感受祖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共享共同的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手段,也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楊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