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委、省政府剛剛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明確提出湖北“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每年轉移農村人口60萬人以上,5年共新增3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轉移進入城鎮,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52%以上。為此,《意見》推出了一系列基本措施、政策保障。
優化城鎮空間佈局
“十二五”期間湖北將優化城鎮空間佈局,把武漢城市圈和“宜荊荊”、“襄十隨”城市群做大做強,把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小城市(縣城)、中心鎮做多,逐步歸併和減少村鎮數量,縮小城鄉人均住宅佔地規模,形成以武漢城市圈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為支撐,以湖北長江經濟帶為紐帶,具有區域競爭力的城鎮空間佈局結構。到2015年,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由6個增至15個左右,中小城市由40個增至50個左右,3萬人口以上的建制鎮由46個增至100個左右。
加快縣級市和縣城發展
縣級市和縣城要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逐步成為農村人口轉移的主要載體。20個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市)要率先發展成為人口聚集能力強、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20個發展基礎較差的縣要完善基礎設施,擴大縣城規模,提升經濟實力,逐步發展成為小城市。其他縣級市和縣城要按照資源狀況、發展基礎和環境容量,通過擴容提質,突出城市特色,創造小城市向中等城市過渡的條件。
大力培育中心鎮和特色鎮
優先支持縣域中心鎮,集中打造特色資源鎮,使其成為接納農村人口轉移的重要節點。“十二五”期間,選擇100個重點中心鎮,實施擴權強鎮,增強産業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規模和標準建設,使其成為經濟強鎮和縣域副中心;結合重點景區建設,以歷史文化名鎮、旅遊名鎮創建為契機,集中打造100個生態文化旅遊特色鎮,增強吸引力和服務功能,使其具有鮮明的人文和生態景觀特色。
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和中心村建設
從今年起,在小城鎮和農村地區,每年建成200個左右的農村新社區或中心村,2015年要實現市郊和建制鎮周邊村莊農村新社區建設全覆蓋,全省建成1000個示範宜居村莊,節約村莊住宅建設用地100平方公里。
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全面提高市政公用設施水平和運行效率。加強城鄉供水設施建設與改造,完善供水網絡,提高制水工藝,抓好城鄉備用水源和水質監測,確保2015年全省城鎮供水普及率達到98%以上。加快燃氣設施建設,提高燃氣覆蓋率和供應保障能力,到2015年,全省城鎮燃氣普及率達到90%,建制鎮達到60%。完善供電網絡,加強老舊電網改造,調整優化電源結構,健全分配電網和供電預警保障機制,保障城鄉供電用電安全穩定。
大力開展減排治污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建設,改造提升污水處理工藝,加強運營監管,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運行以獎代補制度,不斷提高污水處理廠運行效益。到2015年,武漢市主城區實現城市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省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5%以上。加快城鎮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改革,多渠道籌資、多元化投入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到2015年,全省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以上。加大機動車尾氣、城鎮工業污染、建築揚塵和噪聲等綜合治理力度,逐步降低城市污染指數。
加強城鎮園林綠化
加強城鎮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科學規劃生態功能區,努力彰顯“千湖之省”的城鎮特色與魅力。各級財政要加大對風景名勝區和城鎮綠化的投入力度,完善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促進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加強城市中心區的綠化和江岸、河岸、湖岸的綠化整治改造,支持縣城、村鎮綠化建設。到2015年,全省城鎮建成區的綠地率、綠化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35%、38%和11平方米以上。
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工到城鎮安居樂業
在中小城市和中心鎮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對穩定的職業或合法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鼓勵農村勞動力就近有序向城鎮轉移,改革戶口遷移審批制度,簡化戶口審批手續。加快住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與戶籍管理相關的配套制度改革,讓進城務工人員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記者 陳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