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建議的説明
(2010年11月10日)
羅志軍
《中共江蘇省委關於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起草工作,是在省委常委會的直接領導下進行的。根據省委要求,有關部門從今年初開始,就著手進行起草“十二五”規劃建議和綱要的一系列前期準備工作。文件起草前,省委在全省黨內較大範圍徵求了意見。8月份,省委舉辦領導幹部學習會,深入研究“十二五”發展的重大問題,進一步統一了思想認識。保華書記主持省委常委會,數次討論《建議》稿,並就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制定好《建議》進行了專題研究,對《建議》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提出了重要意見。在提交這次全會審議前,省委又下發《建議》稿廣泛徵求了各地、各部門黨委(黨組)的意見,召開座談會認真聽取了省人大、省政協、黨內老同志、省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負責人及無黨派人士的意見。經過反復修改,數易其稿,形成了目前提交全會審議的《建議》討論稿。《建議》的形成過程,是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過程,是總結過去、規劃未來的過程,也是統一思想認識、形成廣泛共識的過程。《建議》經這次全會審議通過後,省政府將據以編制“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請省十一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准後頒布實施。
現在,我受省委常委會委託,對《建議》作幾點説明。
一、關於“十一五”時期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情況
“十一五”時期是我省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的五年。這是《建議》的一個重要判斷,完全符合江蘇實際。五年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經受了重大考驗,取得了巨大成就,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城鄉面貌顯著變化、人民群眾得益更多,“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能夠勝利完成。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邁上一個大臺階。預計全省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13%以上,今年可超過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7000美元。財政總收入突破萬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超過3900億元。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今年全省六大新興産業銷售收入將超過2萬億元,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超過30%,服務業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超過40%,區域創新能力由全國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三是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糧食連續七年增産,高效農業佔比達到1/3。全省城市化率今年將達到57%,五年提高6.5個百分點。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沿海開發開局良好,區域共同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蘇北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連續四年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四是生態文明建設成效明顯。連續四年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減排任務,目前已分別完成“十一五”減排總目標的110%和123%。太湖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森林覆蓋率和城市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20%和42%。五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3.3%和10.6%。城鄉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解決了1200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平安江蘇、法治江蘇建設紮實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省總體上達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標,譜寫了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的新篇章。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也得益於歷屆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礎。
五年來我們走過的歷程極不平凡,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這五年國內外環境的複雜性和重大風險挑戰的嚴峻性歷史罕見。我們不僅在應對挑戰中取得了超出預期的發展成果,而且積累了在複雜環境中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經驗。《建議》全面總結了這五年發展的寶貴經驗,主要是“五個堅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兩個率先”全局,堅持以結構調整和自主創新培育新的增長點,堅持以統籌兼顧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堅持以深化改革開放增添科學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這些經驗是全省人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不僅對“十一五”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十二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江蘇全面實現小康並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根據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結合江蘇省情和發展實際,《建議》明確了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並提出了貫徹指導思想的“五個必須”的基本要求。這裡重點説明三條:
一是必須把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作為“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題。提出這一主題,是《建議》一個最鮮明的特點。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對江蘇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殷切期望江蘇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把江蘇的明天建設得更加美好。《建議》提出以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為主題,這是科學發展觀在江蘇實踐的具體化。主要考慮:第一,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我們已成功實現了第一、第二步目標,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下一步,我們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並向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最根本的要靠發展。“十二五”期間,無論是化解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還是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都要在發展的過程中、在物質財富大大增加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解決。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牢固確立發展和富民的鮮明導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努力使社會生産力有更大發展、綜合實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第二,我省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今後一個時期,我們仍然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經濟發展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江蘇沿海地區發展進入國家戰略。對江蘇來説,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創新型經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面臨著多重疊加機遇。只要我們珍惜機遇、抓住機遇、用好機遇,就一定能夠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第三,這是確保實現“兩個率先”的需要。實現“兩個率先”,是江澤民同志、胡錦濤總書記對江蘇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必須看到,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經濟、科技領域競爭更加激烈,國內區域之間新一輪競相發展態勢已經形成。在這場競爭中,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增強憂患意識,奮發有為,埋頭苦幹,努力在競爭中搶佔制高點、增創新優勢。同時,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確保實現“兩個率先”關鍵要靠科學發展。要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認真落實《建議》提出的“四個更加注重”的要求,努力建設江蘇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是必須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十二五”時期發展的主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江蘇實現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的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近幾年來,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要求江蘇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一定要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主動轉、加快轉、率先轉,努力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必須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增長粗放的狀況尚未完全改變,資源約束加劇,環境壓力加大,區域發展差距比較明顯,社會建設相對滯後於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還不相適應。只有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更好地解決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還要看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江蘇改革開放走在全國前列,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新的階段,有些問題可能會比其他省份更早地遇到,我們對工作的思考和安排必須更具前瞻性和創造性。為此,《建議》提出了“三個突出”、“三個轉變”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既相互聯絡又相互促進,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我們要堅決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切實做到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進一步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三是必鬚根據科學發展新要求和發展階段新變化實施六大發展戰略。“十五”以來,江蘇堅持不懈地實施科教興省、經濟國際化、城市化、區域共同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五大戰略,極大地推動了全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針對“十二五”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建議》在原五大戰略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了六大戰略,這是省委對戰略思想的深化和提升,是對戰略體系的豐富和完善,也是對戰略舉措的創新和加強。下轉A2版
上接A1版 這裡,我著重説明四個問題:第一,關於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實現“兩個率先”,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根本。這三者之間是有內在聯絡的,也是不可分割的。把科教興省戰略提升為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並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戰略,目的就是要充分發揮江蘇科技教育的優勢,突出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堅持建設科技強省、教育強省與人才強省緊密結合,“三位一體”統籌推進,以科技強、教育強、人才強為基礎,為建設經濟強省提供重要支撐。第二,關於創新驅動戰略。把創新驅動提升到戰略層面,並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戰略,這是《建議》的一個重大突破。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最關鍵的是要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解決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最根本的是要靠理念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確立這一戰略,進一步強化了創新發展的鮮明導向,必將推動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儘快走上創新驅動的軌道。第三,關於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根據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將城市化戰略拓展為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主要是著眼于打破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從戰略上更加突出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要求。這一戰略上的拓展和完善,有利於推動加快新型工業化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推進城市化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生産方式轉變與生活方式轉變相結合,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第四,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根據科學發展的要求和我省發展階段的變化,將區域共同發展戰略深化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更加強調了區域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良性互動,有利於發揮三大區域的各自優勢,健全區域協調發展的聯動機制,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經濟國際化和可持續發展這兩大戰略,儘管提出時間較長,但對於江蘇未來發展仍具有重大和現實的指導作用,“十二五”時期,我們要根據形勢的發展變化,賦予其新的內涵,繼續堅定不移地貫徹實施。
在綜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建議》從八個方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些目標以導向性為主,體現了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連續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要求。“十二五”規劃將根據《建議》確定的目標,提出包括約束性指標在內的較為具體的指標,提交省人代會審議。
《建議》提出的兩個階段性目標是:“到2015年,全省綜合經濟實力、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蘇南等有條件的地方在鞏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礎上率先進入基本現代化,人民群眾普遍過上更加寬裕安康的生活,為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這是與省委十屆五次全會提出的“兩個率先”總目標相銜接的,也是與今年國家制定的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目標要求相一致的。下面,我著重就三個重要指標作一些説明。
第一,經濟增長指標。《建議》提出“十二五”期間全省經濟年均增長10%左右,主要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一是體現率先發展要求。江蘇應該比全國平均速度快,這是小平同志對我們的諄諄囑託,中央也要求江蘇等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我省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有利於延續較好的發展勢頭,確保到2015年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1萬美元,為202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雄厚的經濟基礎。二是有較大的可行性。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2.6%,“十五”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9%和13.7%,未來幾年全省經濟仍有較大的增長潛力,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三是適當留有餘地。現在這個目標低於“十一五”“年均增長10%以上”的目標要求,也低於“十五”、“十一五”的實際增速,主要是為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留出較大空間。
第二,創新能力指標。《建議》提出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5%,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這是率先建設創新型省份的基本要求。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檢驗的是科技投入的強度,科技進步貢獻率反映的是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度,2009年我省這兩個指標分別達到2.04%和52.3%。目前,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標準是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5%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在70%以上。我國《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確定到2020年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0%。根據目前江蘇科技進步水平,綜合國家的要求和創新型國家的標準,確定我省這兩個指標的目標值分別為2.5%和60%。
第三,民生改善指標。《建議》提出,“十二五”時期要把富民作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務,啟動實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並在2011年實現年人均純收入低於2500元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主要考慮:一是落實中央要求。中央在“十二五”發展目標中提出,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者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我們必須在“十二五”發展中認真落實。二是順應群眾呼聲。目前城鄉居民期盼最大、呼聲最高的仍然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十二五”時期,必須繼續堅持富民優先方針,加快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的生活。
三、關於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加快産業結構調整
(一)著力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格局,這是江蘇在需求結構調整中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建議》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從江蘇實際看,儘管我省消費率連續三年上升,但仍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低於同期投資率5個百分點,特別是反映最終需求的居民消費率仍然不高。如果居民消費率上不去,投資形成的産能就難以有效釋放,擴大內需就缺乏持續動力。“十二五”時期,必須積極順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新趨勢,通過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制定和落實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提高消費能力,改善消費預期,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消費儘快成為我省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建議》還提出,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必須切實增加有效投入。在現階段,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對於提升優化産業結構,增強經濟發展後勁,仍然至關重要。關鍵是要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形成投資消費良性互動增長機制,創造更加有效的最終需求。
(二)加快産業結構調整,著力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我省經濟已進入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根據中央部署和長三角區域發展規劃,我們要加快建立以高新技術産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建議》對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提出了六個方面的明確要求,我重點説明三個問題:一是深入實施“三大計劃”。實施新興産業倍增、服務業提速、傳統産業升級計劃,是我省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舉措,也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已經作出全面部署,今後幾年關鍵是要進一步抓好落實。重點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節能環保、軟體和服務外包、物聯網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大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新興産業跨越發展,到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倍增,2015年超過5萬億元。堅持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産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大力發展金融、現代物流、軟體和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比重提高、結構優化、競爭力提升,加快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我省目前的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産業已成為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撐,傳統産業規模很大,38個工業大類中有23個居全國前三位。要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推動現有主導産業向高端發展,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提高附加值,增強競爭力。二是進一步提高産業集約發展水平。不管是發展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要走集約發展之路,推動産業集聚、企業集群、資源集約利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錯位發展,加快建成一批萬億元級、千億元級的特色産業基地。加快發展大企業大集團,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龍頭企業。三是加快形成現代化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十二五”時期,要按照率先實現基礎設施現代化的要求和提升完善、適度超前的原則,大力推進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抓好重點港口、重要機場、鐵路樞紐、軌道交通建設,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快推進長江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調一期、新一輪治淮等重點工程,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構建現代化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注重完善基礎設施的配套服務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功能性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關於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一)大力實施科教與人才強省戰略和創新驅動戰略,率先基本建成創新型省份。《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和省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人才強省提出了要求。一是顯著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核心的任務。重點解決好兩個問題:第一,投入問題。建立健全以財政資金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體系,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第二,産學研合作問題。從體制層面、政策層面、利益層面,繼續推動科研項目與産業需求對接,促進科技成果加快向現實生産力轉化。二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教育質量,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繼續保持我省教育事業發展的領先優勢。把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創新辦學模式,更好地滿足經濟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求。強化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統籌城鄉、區域、校際教育發展。三是大力推進人才強省建設。把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為強省之基、競爭之本、轉型之要,堅持人才投入優先保證,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深入實施“十大人才工程”,努力培養和集聚大批高層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高 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科學發展的動力與活力。《建議》對深化體制改革進行了部署,這裡重點説明三個問題: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近年來,我們把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服務型政府作為一以貫之的奮鬥目標,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上取得了較大進展,但與科學發展的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必須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加快推進政事分開、政企分開,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事項,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嚴格依法行政,強化行政問責制。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實現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增強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探索實行省直管縣體制,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二是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努力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産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加大國有企業兼併重組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完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確保國有資産保值增值。引導民營經濟在轉變發展方式中有更大作為,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認真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寬鬆的環境。三是推進財稅金融價格體制改革。突出抓好三個方面:第一要完善省直管縣財政體制,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第二要調整和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財力用於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第三要創新財稅激勵約束機制,強化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利益導向。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各類股權基金和産業基金,鼓勵和促進地方金融機構成長壯大。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中小企業和農村經濟的資金扶持,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開放是江蘇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十二五”時期,我們要適應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進一步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確保開放型經濟在全國的位次不後移、份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這裡重點説明兩個問題:一是提高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水平。目前我省對外貿易面臨著人民幣升值、貿易摩擦加劇、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等諸多挑戰,必須加快調整外貿結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十二五”時期,要著力調整兩個結構:即調整出口産品結構,提高一般貿易、服務貿易、自主知識産權和自主品牌産品出口比重,推動外貿出口由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調整出口市場結構,深度發掘美日歐等重點市場潛力,大力拓展新興市場,推進市場多元化。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引導外資更多地投向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領域和沿海地區,更好地為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服務。充分發揮我省對臺交流的獨特優勢,全面推進與台灣多個領域的交流合作,使江蘇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地區。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十二五”時期,江蘇既要進一步擴大“走出去”的數量和範圍,更要注重提高“走出去”的層次和水平。要充分利用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機遇,在全球範圍內尋找高端發展要素,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場、技術、人才和能源資源,開拓更大的經濟國際化發展空間。
五、關於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加快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步伐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十二五”時期,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協調推進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重點説明四個問題:一是建立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為突破口,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大力推進“五個一體化”,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積極開展城鄉發展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探索不同地區城鄉統籌發展的路徑。二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始終重視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産業體系。要根據人多地少這一基本省情,堅持走中國特色、江蘇特點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現代科技提升農業、現代理唸經營農業、現代知識培訓農民,穩定糧食生産,發展高效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三是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民增收仍然是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任務。要推進農業、就業、創業、物業“四業富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加大扶貧工作力度,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建設規劃,繼續抓好各項農村實事工程的推進和落實,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努力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四是積極推進新型城市化。一方面,要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按照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以特大城市、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增強吸納人口、集聚産業和擴大就業的能力。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和群眾意願,依法嚴格規範徵地拆遷行為,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強化用地節地責任和考核。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同時要注重從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
(二)在新起點上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拓展持續發展新空間。進一步縮小南北發展差距,在更高層次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必須繼續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部署,這裡重點説明三個問題。一是推動新一輪沿海開發取得重大突破。省委、省政府已經出臺了貫徹落實《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和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間,要舉全省之力推進沿海地區大開發大發展,堅持科學開發、集約開發、綠色開發,統籌推進港口建設、産業發展、城鎮發展和環境保護,打造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加快蘇北振興步伐。實現全面小康,關鍵在蘇北,難點也在蘇北。從根本上改變蘇北發展滯後的局面,重點要做好兩個方面的工作:一要繼續加大對蘇北發展的扶持力度。深入推進産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園區,並根據蘇北各市的特點,因地施策,有針對性地給予扶持和幫助。二要增強蘇北發展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好蘇北的後發優勢,加快新型工業化、城市化、經濟國際化進程,大幅度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更大力度承接國內外産業轉移,加快培育壯大優勢主導産業,推動蘇北實現跨越發展。三是推進重點産業帶建設和區域聯動發展。繼續加大沿海、沿東隴海線産業帶建設力度,進一步提升沿滬寧線、沿江産業帶發展水平。推動蘇南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更好地發揮對蘇中蘇北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區域互動發展機制,繼續實施跨江開發和江海聯動開發,促進蘇中儘快融入蘇南經濟板塊。
(三)加快生態省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重點説明三個問題:一是強化節能減排。中央提出,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作為約束性指標,進一步強化目標責任考核。從我省發展實際來看,預計“十二五”末全省經濟總量將超過6萬億元,如果延續現在的能耗、排放水平,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將進一步加劇。必須繼續把節能減排作為硬約束、硬任務,採取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措施,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剛性目標任務。二是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順應人民群眾對改善人居環境的迫切要求,大力實施“清水藍天”工程,讓老百姓喝上乾淨的水、呼吸到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太湖水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十二五”時期,仍然要把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深入實施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總體方案,促進太湖水質持續改善。三是完善生態環保體制機制和防災減災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需要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確立保護生態環境的政策導向、利益導向和考核導向。為此《建議》提出了一系列重點任務,目的就是要形成源頭控制、過程優化、末端治理相結合的環保機制,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堅強保障。近幾年來,我國重特大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産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我們要未雨綢繆,防範在先,切實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
六、關於加強社會建設和改善民生
(一)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一個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既要重視提高經濟競爭力,也要重視提升文化軟實力。《建議》提出了建設文化強省四個方面任務,我作兩點説明:一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質。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必須把加強公民素質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倡導愛國守法、敬業誠信,提倡責任意識、人文關懷,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範。要繼續弘揚“創業創新創優”的新時期江蘇精神,激發全社會創造活力。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全面建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隨著現代經濟與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更加凸顯。要加快推動文化産業大發展,打造重點文化産業集群,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儘快使文化産業成為江蘇的支柱産業。
(二)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建議》提出了“十二五”時期我省社會建設的重點任務,首先是要堅持民生優先,辦好改善民生實事,特別要提高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同時要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我們要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真正做到政府保“基本”,社會和市場管“非基本”,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大力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與社會和諧穩定。《建議》從七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今後一個時期,我省勞動力供大於求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仍將繼續存在。必須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優先目標,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增強就業培訓的有效性,提高勞動者就業技能。要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的作用,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係。二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格局。這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建議》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十二五”時期,要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有利於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地區、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差距。對於《建議》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不管難度有多大,任務有多艱巨,我們都要努力完成,使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三是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總體上看,我省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基本統籌層次較低,地區和各類保障制度銜接不通暢。為此,“十二五”時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進一步完善與我省發展階段相適應、與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在擴大覆蓋範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住房保障問題是現階段比較突出的民生問題。“十二五”時期,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大力實施住房保障行動計劃,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堅決貫徹國家有關房地産市場調控的決策部署,促進市場繁榮、房價穩定、保障落實。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中央已經明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我們必須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在2011年底前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在實現這個近期目標的同時,《建議》還提出了未來五年醫改主要任務。我們一定要認真落實,真正讓人民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五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改善出生人口素質,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據統計,到2009年底,我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60萬。在人口老齡化加速的背景下,必須加快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更好地滿足老年人需求。六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堅持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兩手抓,積極推進社會管理理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法手段創新,健全社會管理架構,加強新型城鄉社區建設,重視基層基礎工作,提高基層組織社會管理水平。健全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增強突發事件的預防預警、應急處置和應急保障能力。七是提升法治江蘇和平安江蘇建設水平。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傳教育為重點,深入推進法治江蘇建設。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在更高水平上推進平安江蘇建設。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嚴格落實安全防範措施,強化安全生産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保障社會和諧穩定。
《建議》最後專門就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推進反腐倡廉、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等問題進行了闡述,對全省黨員幹部在推動科學發展、建設美好江蘇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做好“十二五”時期的工作,對於開創江蘇科學發展新局面、確保實現“兩個率先”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實現省委《建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