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小農水建設,2005年中央財政設立了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助專項資金,採取“民辦公助”方式,支持農戶、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村組集體和其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開展小農水建設。2005年-2010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小農水專項資金172億元。其中,2010年安排小農水專項資金78億元,比上年增長73%。項目開展6年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被基層幹部群眾稱作“小工程大德政”、“小投入大效益”、“小農水大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實行重點扶持。2009年-2010年,中央財政已累計安排100億元,在全國範圍內先後實施兩批共850個重點縣建設。地方各級財政也努力增加投入,集中資金支持重點縣建設。
下放審批權限,嚴格重點縣條件。將重點縣選擇、資金安排和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省一級,調動了地方積極性,落實了監管責任,增強了項目安排的科學性。明確重點縣基本條件,創新重點縣遴選方法。由各地採取競爭立項、因素法評分、差額推薦等多種創新方式遴選重點縣,嚴格審核重點縣資格。
通過這些措施嚴格選擇産生的400個重點縣,耕地總面積38758萬畝,佔全國的21%;糧食總産量14390萬噸,佔全國的30%,具有較強的示範帶動作用。
構築資金整合平臺,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以重點縣建設為平臺,著力推進農田水利建設資金整合工作,建立小農水建設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省級整合,協調和整合有關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實行集中投入;在縣級以農田水利規劃為依據,以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為引導,以重點縣建設為平臺,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為目標,整合各項農田水利建設相關資金,增強了統籌使用農田水利資金的能力。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制定和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和績效考評辦法,為重點縣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建立重點縣建設資金績效考評機制,將重點縣建設的組織管理、建設進度、工程質量、資金投入、資金整合、資金使用和監管,以及管護機制等全面納入考核範圍,採取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實行中央對省、省對縣分級考評。
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是財政支持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機制的重大創新,取得了5大成效。
加快了小農水建設的步伐,提升了農田水利設施的整體水平。2009年,通過大力建設和維修塘壩,維修引水堰(閘),新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措施,實施管灌、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面積450萬畝,預計全國可新增、恢復灌溉面積2486萬畝,改善灌溉面積1592萬畝,新增、改善排澇面積975萬畝,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385萬噸。
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減少了水旱災害損失。在今年西南大旱中,以雨水集蓄工程、小型灌區以及小型水源工程為重點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解決了災區群眾生産生活中最實際的困難,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
促進了農業節水,改善了生態環境。在重點縣建設中,各地通過渠道襯砌,大力發展管灌、噴灌、微灌等方式,不僅節約了灌溉用水,減輕了農民用水開支,而且減少了地下水開採,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
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重點縣建設有效改善了水源條件,促進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為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新疆通過發展小麥滴灌,畝均節約水費12元,節約勞力30%-50%,合計畝均較傳統地面灌節本100元左右,小麥增産100公斤以上。
拉動了農村需求,增加了農民就業機會。重點縣建設增加了建築材料的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農村需求。重點縣建設還增加了農民就業機會,一部分返鄉的農民工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實現了就地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
重點縣建設成為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民生工程”,對夯實“三農”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發展的支撐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