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緊缺,擇校成了廣大家長最頭疼的問題。教育部近日發文,鼓勵試點地區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實行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學校的辦法,多種途徑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海南省作為試點地區之一,將逐步擴大優質學校分配給薄弱學校的中招名額。
記者12月10日從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了解到,海南省從2007年起在海南省推行中招名額“指標到校”政策,要求省一級學校和各市縣重點中學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額,直接分配到薄弱初中。其中,海南中學等學校是把招生名額直接分配到市縣。
海南省教育廳基教處負責人表示,鄉鎮中學等薄弱學校與優質學校的差距客觀存在,直接考上重點高中的學生很少,所以家長都願意送孩子到城市、到更好的初中上學,這也加劇了擇校的嚴重程度,使得優質初中更擠,薄弱初中生源更少,從而形成擇校的惡性循環。
這位負責人説,擇校的根本原因是辦學條件不均衡。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薄弱初中能發揮導向作用,促使薄弱初中生源相對穩定、均衡,也調動了薄弱學校辦學積極性。因此,海南省逐年提高“指標到校”招生比例,如2009年要求海南省重點高中拿出20%的招生名額分配到薄弱學校,今年要求各重點高中“指標到校”比例要高於20%。今年中考中,海南省共有5萬餘名薄弱學校考生通過“指標到校”政策進入重點高中就讀。
據透露,現在教育部將海南列入解決擇校問題的試點,海南省要對“指標到校”政策作進一步的總結和完善,制定更詳細、全面的實施方案。從明年起,海南省將進一步擴大優質高中分配到薄弱初中的招生名額,將比例逐步擴大到30%甚至更多。
除了硬體外,擇校最主要的是擇老師。因此,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要不斷提高薄弱學校的師資水平。
省教育廳師資管理處負責人認為,鼓勵實施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際交流制度需要考慮工作環境、待遇等多方面問題,很難予以硬性規定,但海南省從一些短期校際交流活動入手,提倡優質學校教師到薄弱學校支教,並從政策上給予引導。比如中小學老師評定高一級的職稱,必須要求具備一年以上到薄弱學校支教的經歷。
此外,市縣也在積極探索區域內教師校際交流的經驗。
記者從海口市教育局了解到,為了讓農村生源學生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該局去年在瓊山區探索實行“強弱捆綁式”教育幫扶工作,把瓊山一小、二小、三小、五小,分別與府城鎮城郊的薄弱學校那央小學、紅星小學、五嶽小學、鐵橋小學捆綁在一起,實行一個法人代表,一套領導班子,教師交流、資源共享,形成教育聯合體。
“那央小學和瓊山一小‘捆綁’後,英語合格率從5%提高到85%,其他學科進步也很快。那央村的生源回流現象明顯。”海口市教育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