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防指13日決定,結束江蘇省淮北地區抗旱三級應急響應。“這意味著旱情最壞的時期已經基本過去。”省防辦相關負責人同時告訴記者,眼下淮北地區旱情仍未完全解除,全省仍處於南澇北旱並存的“非典型時期”。
大雨普降,湖泊水位回升再現粼粼波光
13日上午,記者來到洪澤湖入湖口的老子山鎮,看到裸露的河床又慢慢重回水中,已經再現昔日波光粼粼的湖光景色,一些早先瘋長的水草完全沒入水中,水位還在不斷升高,岸邊不少漁民正忙著梳理漁具。在洪澤湖蔣壩水文站,工作人員邢國際欣喜地告訴記者,洪澤湖水位已經回升到11.59米,比前期最低的時候漲了半米多,比死水位高出了29厘米。抓住這難得的漲水時機,洪澤湖水産部門見縫插針地進行人工放流。
僅12日一天,就有約30萬元的魚苗、蟹苗放流入湖。洪澤湖漁管會副主任張勝宇説,連續9個月的大旱曾經讓洪澤湖水面縮水了近三分之一,水域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給沿湖漁民正常生産、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當前抓住雨季放流、修復漁業生態,目的就是為了讓沿湖漁民在大旱之年少減産、促增産,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
一座座湖泊乾裂見底,一條條漁船擱淺泥灘。去年10月以來,江蘇省淮北地區降雨稀少,出現了自1951年以來最嚴重的秋冬春夏“四季連旱”,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前期都低於死水位,“雨季抗旱”、“湖區抗旱”成為湖區幹部群眾面臨的新考驗。由於調水得力,加上近期淮河以南地區普降大雨,淮北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石梁河水庫等“三湖一庫”中,除微山湖仍低於死水位外,其它湖庫均比死水位高出約30厘米,水生態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地處蘇南溧陽的大溪水庫一度也在死水位運行了一個月,“入梅”以後連續的降雨使得水庫蓄水量一下子充盈起來。據常州市水利局局長周良法介紹,全市9座報汛水庫,最低時蓄水量僅為4030萬立方米,現在翻了一番多,達到8710萬立方米,大部分水庫都已經開閘進行農灌。
風雨來急,裏下河水位超警戒農田受澇
江蘇省蘇北裏下河地區水網密布,被稱為“鍋底洼”,位於該地區的建湖,最低海拔只有1.4米。雖然今年入夏時裏下河部分低窪處最低水位曾低於海平面,不過連日來的強降雨已使水位猛漲,由旱轉澇。13日,鹽城、建湖、阜寧、興化等地均超警戒水位,其中興化水位已漲至2.47米,超過警戒線0.47米;泰州城區局部地段一度積水深達60厘米,目前水位還呈上漲趨勢。7月12日,興化市周奮鄉暴雨突降,境內圩口內外河落差已經接近1米,全鄉27座排澇站全部啟動。
水位超警戒,各地澇情如何?記者昨日聯絡上寶應射陽湖鎮副鎮長刁品輝時,他正和農田受淹的村民一道搶排澇水。“全鎮11萬畝水稻,至少有5萬畝浸泡在水中超過一夜了!”澇情發生後,鎮裏迅速投入排澇機泵進行搶排。“現在澇水排得差不多了,只要老天不再狂下暴雨,農田基本不會受災。”
高郵三垛鎮鎮長淩高玉告訴記者,據初步統計,截至12日晚,全鎮受淹農田約3萬畝,鎮裏已組織了1000多人的排澇隊,開足所有機泵全力以赴搶排。針對淮河以南、特別是裏下河地區旱澇急轉的形勢,省防指已經調度江都、高港、寶應等水利樞紐加大抽排流量,改抽裏下河地區澇水,加大排澇力度,裏下河地區排澇總流量已超過2000立方米每秒。據統計,江蘇省連日來排澇面積已達130萬畝,共排出澇水0.13億立方米。 江水北調,兩個“洪澤湖”奔向淮北抗旱
記者從省防辦了解到,由於淮北降雨偏少,旱情仍在延續,江蘇省在全力排出裏下河等地澇水的同時,還在繼續向淮北調水抗旱。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處辦公室主任沈宏平説,從去年10月到目前,整個水利樞紐工程24小時運行已成為常態,33台機組已向淮北方向抽引了61億立方米長江水,相當於兩個洪澤湖的可用水量,有力地支援了淮北抗旱。
自去年旱情發生以來,在省防指統一調度下,江蘇省各地及時啟用重點跨流域調水水利工程,引江水北上抗旱,保證城鄉供水和工農業生産用水需要。到7月12日為止,江蘇省江水北調各大站累計翻水已達175億立方米。最遠的調水路程,是從江都的長江口門,將水越過9級泵站送到微山湖,一滴水要爬高40多米、走400多公里。
完善的水利工程體系加上科學的決策調度,使江蘇省在應對旱情、澇情方面有了底氣,大旱之年無災象。省防指有關人士介紹説,江蘇省已建成的江水北調、江水東引、引江濟太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實現了長江與太湖、淮河和沂沭泗等四大水系的互聯互通、互調互濟,江蘇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旱能灌、澇能排,灌排自如、水遂人願的水資源配置工程體系,也為緩解今年罕見旱情立了大功。
記者13日從省防辦獲悉,從去年10月啟動江水北調工程以來,僅各級政府投入的抗旱資金就達14億元,抗旱成效突出。令人欣慰的是,全省夏糧仍歷史性地實現了“八連增”;全省水稻種植面積比去年增加了20余萬畝,而主要增加的面積就在受旱威脅最嚴重的淮北地區,秧苗已基本全部成活,為秋糧豐收打下了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