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素有農作物“秋季殺手”之稱的初霜凍成為焦點。今年首次初霜凍出現在9月1日至5日的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和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初霜凍日期基本接近常年同期,出現區域主要在林牧區,對春玉米、大豆等作物産量基本無影響。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首席段麗解釋道,前期初霜凍的影響範圍比較小,主要在內蒙古東北部及黑龍江西北部,屬於比較耐寒的林牧區,因此危害不大。
9月7日以後,初霜凍自北向南開始蔓延,黑龍江西北部的大興安嶺、黑河北部等地相繼出現初霜凍,初霜凍開始進入農區。據黑龍江省氣象臺預計,黑龍江齊齊哈爾北部和綏化北部霜凍出現日期可能較常年提前4天至8天,但當地的主要作物水稻和玉米預計在9月中旬後期成熟,初霜凍對作物成熟影響較小。到目前為止,嚴重的霜凍害尚未發生。
從1961年至2005年的氣象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各地初霜日期的年代際變化比較大,最早和最晚的時間差可達到20多天。吉林省氣象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馬樹慶告訴記者,就東北中部地區而言,初霜日的變化比較大。20世紀60至70年代,初霜日在9月20日左右;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初霜日偏晚,出現在9月末;近幾年,初霜日又偏早,大概在9月20日左右。初霜日提前可能是因為氣候年變化幅度加大,氣溫不穩定,北方冷空氣南下的時間提前導致。
通過計算1961年至1980年和1981年至2005年兩個階段的平均無霜凍的日數可以看出,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氣候變暖,近25年各地的無霜凍日數明顯的延長了,如東北和華北地區大部延長了10天至20天。馬樹慶指出,從2005年至今,無霜期仍在延長,只是日數增長不明顯。無霜期的延長可以使復種指數上升,晚熟作物品種面積比例增加,總的來説對農業生産是有利的。
霜凍害的發生情況除了與氣候冷暖和寒潮天氣發生情況有直接關係之外,主要取決於種植制度、作物品種佈局和作物生長髮育的節率與氣候變化的協調與否。馬樹慶認為,近幾年來,霜凍害並沒有加重,與當地農民選用合適的農作物品種有很大關係。
據悉,目前霜凍害仍然是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之一,給農業生産造成損失,嚴重的霜凍害可導致農作物減産30%左右,甚至絕收。“初霜凍的危害主要體現在農業上,對於尚未收割和將要收割的農作物的産量及質量危害很大。因此,初霜凍的預報預測以及防禦對農業生産非常重要。”段麗説。她指出,進入農業區的霜凍會對秋收作物如玉米、高粱等糧食産量和質量的形成造成比較大的影響,要做好防禦。目前,對於初霜凍的防禦主要有遮蓋法和煙熏法等措施,各地根據不同情況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