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從"磨刀造矛"到"震天撼海"—中國軍工八十週年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0月21日 10時08分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1931年10月,伴隨著江西官田兵工廠錘砧相撞的叮叮脆響,人民軍工在烽火中誕生。

    在戰爭歲月中經受洗禮,成長于艱苦創業的和平年代,在改革發展的恢宏征程裏砥礪磨練,在世紀跨越的雄奇偉業中大放異彩。八十年間,人民軍工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建立起了覆蓋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軍事電子和配套等行業的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創造出萬眾矚目的成就。

    成長:在烽火中歷練

    江西省興國縣官田村一座條件簡陋的兵工作坊舊址裏,遊客絡繹不絕。墻壁上“一切為了前線”的標語還依稀可見,人民軍工的先驅們生産武器、保障戰爭的工作場景仍歷歷在目。八十年前,就在這座小作坊工作裏,人民軍工像一個嬰兒般蹣跚起步,在戰爭煙火的歷練中,逐漸變大變強。

    “從簡單的兵工作坊逐步發展為專業化生産、品種相對齊全的戰時兵工生産體系,人民軍工在一步一個腳印的發展中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陳求發説。

    1932年,官田兵工廠在槍炮科、彈藥科基礎上,組建了槍炮廠、雜械廠、彈藥廠,成為當時中央蘇區紅軍最大的兵工廠。

    1945年初,各根據地軍工部門共有大小兵工廠約130個,職工近2萬人。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通過接收日偽兵工廠,建立人民兵工基地,擴大生産能力,僅東北地區兵工廠就先後修理和製造各種火炮1000多門,輕重機槍500余挺、步槍6700多支、衝鋒槍1000多支、手榴彈80萬枚、步槍子彈1600萬發、擲彈筒彈6萬發以及迫擊炮彈、步兵炮彈、山野炮彈等60多萬發。

    ……

    他身上佈滿了在兵工廠試驗時被炸的纍纍傷痕,經過20多次手術,仍有多塊彈片未曾取出。為了軍工事業,他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殘,即使如此,他還是用右手寫出了《把一切獻給黨》。他説:“只要我活著一天,我就要為黨和人民工作一天!”他就是我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的保爾”——吳運鐸。

    “人民軍工的先驅們在戰火硝煙的歲月裏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陳求發説,“以吳運鐸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和高新工程精神為主體內容的軍工優良傳統,激勵一代又一代軍工人永遠跟黨走,沿著黨指引的方向不懈追求,永續奮鬥,是我們建設先進國防科技工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突破:為了保家衛國

    路過北京東二環外通惠河北路,許多行人都會駐足中航工業大廈門前,觀賞一架中國殲10戰鬥機的真實比例模型。外形優美的戰機全副披掛,機首直指藍天……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歷史的鐵律!沒有尖端的武器裝備和強大的國防,想要捍衛國家安全、維護民族尊嚴,只能是空中樓閣。從誕生之日起,人民軍工就把為國防和軍隊研製生産先進的武器裝備作為首要任務。

    1956年我國製造的第一型多用途跨音速噴氣式殲擊機首飛成功,1960年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發射成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70年第一艘核潛艇下水,1982年第一型潛射戰略導彈發射成功……

    近十年來,我國成功組織實施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重大工程,新一代巡航導彈、殲10飛機、殲11系列飛機、新一代主戰坦克、空警-2000預警機等一批新研製生産的武器裝備開始列裝部隊,裝備研製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我國國防和軍隊的面貌煥然一新。

    在軍工科研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同時,中國的軍工經濟也經歷了一個蛻變過程。

    就在20世紀末期,一直平穩發展的中國軍工經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有人曾經預言,軍工企業將成為中國不堪忍受的巨大包袱,誰都無能為力,有人甚至判斷,國防科技工業面臨著政治上滿分、經濟上卻只能零分的尷尬處境。國防科技工業成為全國虧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然而,通過痛下決心調整改革,去掉附著在國防科技工業身上的頑疾,中國軍工創造了奇跡。

    2010年,軍工經濟總收入突破1.3萬億元大關,創歷史新高。軍工全行業的工業總産值、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和人均收入快速增長。2011年,中航工業、中船重工、兵器工業、兵器裝備、中國電子等5家軍工集團進入世界500強。

    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初步形成。

    跨越:勇於創新,永不僵化

    二戰中,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開重大科技工程之先河。從此,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以其對尖端武器裝備的跨越式效應和對科技發展的引領性作用,為世界各國所爭相效倣。幾十年來,中國軍工組織實施了一系列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以此為基點,中國國防整體實力與日俱增,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實現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發展。

    “兩彈一星”工程的成功實施,重點突破了國防尖端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獨立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

    載人航天工程“神舟一號”到“神舟七號”飛船再到“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研製並成功試驗,實現了炎黃子孫漫步蒼穹的飛天夢想,完成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

    探月工程嫦娥一號、二號任務的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奔月夢想,邁出了我國深空探測的歷史性一步。

    ……

    這樣的一組事實不禁讓人驚嘆:自1999年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來,在全國授予的所有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中,大部分出自國防科技工業;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中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中,半數以上由國防科技工業牽頭組織和主要參與。如果要給這些事實加上一個注解,那就是“科技自主創新”。

    “國防科技工業的高端産品,民用産業的前沿技術,都不是用金錢可以買得到的,也不是靠簡單模倣就能掌握得了的,必須立足自主創新。只有堅持不懈走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之路,軍民融合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董事長徐斌説。

    放眼當今世界,先進的國防和尖端武器裝備競爭的背後,其實質都是科技和創新能力的競爭。

    八十年來,具有顯著創新特色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産體系、核心能力保障體系、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等教育産學研結合自主創新體系已經深深紮根于國防科技工業之中。

    “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這樣的告誡時刻縈繞在軍工人的耳畔。”陳求發説,“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主創新、跨越發展,中國軍工人將讓國防科技工業在發展進程中不斷迸發出新的創新元素。”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