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搭建一體化平臺 北京率先建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12月06日 09時11分   來源:北京日報

    走進位於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的三一重機辦公大樓,透過玻璃墻,能看到一排排閃爍的電腦和數百位研發人員專注的身影。“借著博士後(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設立的契機,我們再次充實研發團隊力量,今年引進的4名青年英才,全部都是核心研發人員。到目前為止,公司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發人員已達到9位。”談到人才隊伍的壯大,北京三一重機研究本院院長助理劉海增面露喜色。

    借鑒國家博士後制度,市人力社保局去年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博士後(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這是一項具有“北京特色”的人才培養新機制,它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一體,旨在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一批創新性領軍人才。

    入站博士後(青年英才)漸成企業科研骨幹

    旋挖鑽機,是北京三一重機的主打産品,曾被用於“鳥巢”、首都機場擴建等重大工程項目。“隨著産品的推廣和升級換代,企業碰到了很多棘手的技術難題。而引進新的研發人才給研發團隊注入新鮮血液,有助於難題的破解。”劉海增告訴記者。

    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設立後,北京三一重機引進4名博士,高鳳翔、于興哲、鄧志黨、張育勝。他們都具有較強的獨立研究能力,因此,一進入企業便被委以重任,分別承擔了亟待解決的幾個攻關任務。項目一旦成功,産品的整機穩定性將提升30%以上,整機疲勞壽命延長50%以上,運動合理性將達到100%。“這將有力地提高産品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在未來3至5年內處於業內領先地位。”在劉海增看來,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的設立,就是給企業裝上了引才的“助推器”和科技攻關的“加速器”。

    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的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也是首批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之一,該公司目前的一大研發項目是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畢業于中科院地質所的黃鑫博士,就是進入實踐基地工作站開展技術創新的青年英才,他承擔的主要任務就是攻克項目中最重要的一環——滑坡預警模型的建立。“一旦項目有所突破,將大大減少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公司總經理蔣新説。

    經過一年多的試點,本市已有38名青年英才、代招博士後獲批准進入企業基地工作站開展技術攻關工作,從事22個研究項目,行業涉及電子信息、現代製造、現代農業、生物醫藥、金融傳媒等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成為企業發展的強勁力量。

    創新實踐基地建設重在機制和政策創新

    創新實踐基地主要依託中關村各個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經濟區域設立,通過委託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代招博士後研究人員,或直接吸引具有博士學位年齡在45歲以下的青年英才,到企業工作站開展科學技術和理論創新實踐活動。

    “創新實踐基地既借鑒了博士後制度在培養人才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時又在規劃設立、管理運行、人員招收等方面具有獨創的北京地方特色。”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宋豐景介紹,這樣可以使招收人才的機制更靈活,重點是推動人才跨單位、跨地區、跨所有制的交流與合作。

    在運行機制方面,“依託項目、能進能出”。要想獲得資格,首先必須符合北京産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同時,企事業單位必須提出符合本單位發展戰略的、能夠實現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科研項目,併為科研項目提供足夠的經費保障。在科研項目結束後,短期內未提出新研究項目的,設站資格自動取消。

    在招收模式方面,“分類招收、專兼結合”。創新實踐基地既可代招博士後研究人員,也可以招收和吸引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青年英才;青年英才在基地工作站既可以全職從事2-3年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兼職從事項目研發工作,兼職人員可以不納入單位人事管理範圍。如果青年英才不是北京戶籍,設站單位還可為其申請北京“綠卡”,研究項目結束後,留在本企業工作的,可以申請辦理人才引進手續。在投入機制方面,“企業為主,多元投入”。改變了傳統的以國家投入為主的做法,堅持企業投入研究經費為主。在首批建設的6個實踐基地中的20個工作站,企業共計投入研發經費過億元。今年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財政局專門下發了有關經費的管理辦法,實踐基地每招收一名博士後研究人員(青年英才),給予6萬元的資助,開展的科研項目經過評審以後,可以得到一定數量的科研資助。同時各個區縣以及基地所在的園區也制定了相應的配套政策,形成了多元的經費保障機制。

    三一重機公司今年獲得了市人力社保局撥付的12萬元招收資助。高鳳翔、于興哲兩位博士住上了公司統一提供的單間,經過申請,兩人又分別獲得了昌平園提供的90平方米的人才公寓,即將入住。“上三年級的兒子即將進京就讀,享受北京居民的待遇。我不用再為生活瑣事操心,可以更踏實地投入研究了。”高鳳翔説。

    宋豐景透露,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今後每年將計劃增設3至5家。目前,又有中關村科技園區石景山園、北京天竺空港經濟開發區、北京雁棲經濟開發區3個開發區已向市人力社保局提出設立博士後(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的申請,3家園區內14家企業也提出了設立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的申請。這14家企業計劃拿出21個研究項目,招收81名博士後(青年英才),預計投入科研經費將達5.3億元。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的開展,使企業聚集人才的起點更高、渠道更暢通。

    企業、高校多方聯手暢通産學研用渠道

    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地區專業技術人才總量為153.6萬人,其中三成為央屬單位人才,尤其是高層次人才。

    “所以,開展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建設,必須要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尤其是中央在京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這樣,不但可以借助北京地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培養人才,還可以有效整合央地人才、智力和科技資源,使優秀人才都能參與到首都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宋豐景説。

    進站人員的招收模式延伸了博士後制度的輻射範圍,強化了人才的柔性流動,使單位能根據發展需要靈活的選才、用才。“高校不僅‘智源’充足,而且具有較強的硬體資源,這些都是企業無可比擬的。”劉海增透露,在與北京交通大學達成培養青年英才的合作協議之外,雙方洽談還拓展到了高校實驗室的使用上。“交大的振動疲勞實驗室、動力學倣真實驗室都是很先進的,如果能借助進行相關研究,對企業的意義不言而喻。”

    據了解,目前全市各個創新實踐基地工作站與高校院所開展産學研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效,38位進站青年英才的聯合培養院校包括北京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等。此外,本市還與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9所院校專門簽訂了人才戰略合作協議。

    “目前,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面臨著結構性的矛盾和問題。”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副局長宋豐景説,一方面,北京市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以及産品的升級換代,有大量的技術難題需要解決,但是企業的創新人才和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高等學校和研究機構具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和雄厚的科技研究力量,但由於體制機制不適應,很多成果不能得到轉化,創新人才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北京建設博士後(青年英才)創新實踐基地,正是要將企業的技術需求和高校研究機構的人才資源實現對接,從而達到推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目的。(記者 袁京 通訊員 竹俊娥)

 
 
 相關鏈結
· 甘肅創新土地管理體制 以體制創新破解"雙保"難題
· 科技部等舉辦創新醫療器械産品應用示範啟動會
· 國家知識産權局:我國受理專利申請量再創新高
· 首善之區的和諧之基--北京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紀實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