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啟動
研究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的新理論和預報新方法,把有效的預報時效延伸到對政府有決策價值的時間長度(1至2周以上)已成為我國氣象領域面臨的重大挑戰。3月20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與預測理論和方法研究 ”正式在京啟動。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國家科技部基礎研究司副司長彭以祺出席項目啟動會。
宇如聰要求緊扣國家需求和科學目標,突出重點,挑戰難題,圓滿完成任務,培養一批災害性天氣的研究團隊和研究人員。各部門各單位要營造有利於科研人員開展研究的環境,全力以赴組織好項目、課題的實施。全體項目成員要潛心、靜心於科學研究,完成研究任務,形成合力。要明確職責,做好組織、資料管理及數據共享等工作。
項目擬通過對過去五年曆史上發生的大量案例的綜合分析和研究,深刻揭示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及其可預報性;發展建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1至2周以上預報理論和方法;培養一支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研究領域,具有創新能力,並以中青年學術骨幹為主體的研究隊伍,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帶頭人。
通過五年的實施,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基礎上,還力爭在深刻認識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建立形成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的多尺度天氣系統相互作用物理概念模型;闡明海陸氣相互作用與複雜下墊面對我國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的影響,尤其是青藏高原對持續性強降水形成的物理機制;揭示我國重大天氣異常的可預報性,建立和發展我國持續性強降水的動力/統計相結合的預報理論和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目前,我國對持續性重大天氣異常形成機理研究不足,其1至2周以上的預報又是介於短期天氣預報和短期氣候預測之間最薄弱的環節,因此,該項目所要解決的科學問題是國內外氣象科學前沿領域所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也是國家的重大需求。
該項目是多部門聯合的綜合性研究項目,氣科院作為承擔單位牽頭組織實施,項目的參與單位除包括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等有關單位外,還包括了中國氣象局所屬的國家氣象中心、國家氣候中心、成都高原氣象研究所、武漢暴雨研究所、廣州熱帶海洋氣象研究所等單位。
該項目是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申報的與暴雨研究有關的第3個國家973項目,是氣科院獲准的第6個國家973項目。氣科院翟盤茂研究員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項目期限為5年。
據悉,已完成的與暴雨研究有關的兩個國家973項目獲得了省部級和國家科技進步等獎項6項,出版了研究專著16本(7本獲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發表論文1400余篇,其中SCI(E)240余篇。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青年骨幹。10多項重要成果已在國家與地方氣象業務部門、軍事和水文部門應用,多次在抗洪指揮重要決策服務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發揮了973項目在解決國家重大需求、面向重大科技前沿組織攻關的重要作用。(中國氣象報記者鄭菲 通訊員王德英 秦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