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文化部部長蔡武:確保“文化大國”戰略目標落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4月17日 13時27分   來源:文化部網站

    自從十七屆六中全會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下一步發展的重要議題推出後,蔡武這位中國文化戰略的具體“掌舵人”就再難有空閒時間。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直到2012年全國文化廳局長會議結束之後,蔡武才再次抽出時間接受《財經國家週刊》記者的採訪。

    作為文化部部長,蔡武肩負的擔子不輕。在最高決策層看來,中國經濟經歷多年高增長後,保證內需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一條現實路徑,就是將文化産業作為中國新經濟的拉動引擎。為此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文化大國的戰略目標,提出2016年文化産業的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 5%,在全國範圍內實現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目標預期。

    為確保戰略“落地”,文化部在2月28日發佈了《“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擬實現“十二五”時期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高於20%,5 年至少翻一番的目標。同時將演藝、娛樂、動漫、遊戲等 11 個重點行業列為文化部重點扶持對象,並從培育市場化主體、提升質量效益、9大重點項目、6 大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詳細計劃,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儘管在外人看來,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已經來到了中國文化産業的面前,文化産業也將迎來其大發展的黃金十年。但蔡武仍表示,“文化強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逐步積累、持續發展的漫長過程,需要有步驟、分階段地實施,不能搞‘大躍進’,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推進。”

    “雙輪驅動”

    在蔡武看來,推進文化産業發展應“雙輪驅動”,絕不是簡單地將文化全部“市場化”和“産業化”。

    《財經國家週刊》:從2002年11月十六大的召開,到2011年10月十七屆六中全會,期間決策層不斷做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産業的戰略部署。能否回顧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所走過的路徑及發展趨勢?

    蔡武: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進行文化體制改革,並對改革做了戰略部署;“十七大”從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高度,做出深化改革的要求。近年來,文化體制改革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是試點階段。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下發了《關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對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進行部署,確定在9個地區和35個宣傳文化單位進行試點。

    2005年12月至2009年8月為擴大試點、由點及面階段。在全面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2005年底,中央下發了《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06年初,中央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改革工作全面推開。

    2009年7月,國務院發佈了《文化産業振興規劃》,進一步明確了中國發展文化産業的總體思路、原則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 2009年8月以來,進入加快推進、全面展開階段。2009年8月,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經驗交流會在江蘇南京召開。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2011年10月,六中全會又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産業發展做出全面部署。

    《財經國家週刊》:如何理解“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深層內涵?

    蔡武: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是黨中央站在經濟社會全局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各國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有賴於文化的支撐。當前,實現文化産業跨越式發展的機遇期已經到來。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鄉居民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需求。要滿足群眾需求,我們提出了“雙輪驅動”的發展思路,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手充分利用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巨大空間,抓經營性文化産業。

    文化産業以創意為源頭,以內容為核心,是發展綠色低碳經濟、現代服務業的重要著力點,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有力抓手。

    對於文化産業的發展,作為我們主管部門而言,是既“興奮”又“冒汗”。興奮的是,從各個角度來看,中國的文化建設都進入了歷史上最重要、也可以説是最好的一個發展時期;“冒汗”的是,“支柱性産業”這個任務能確保完成嗎?

    目前中國文化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約為2.6%,上海、北京、廣東、湖南和雲南5個省市區的比例已超過5%,湖北等省份也接近5%;而要成為支柱性産業,到“十二五”末期這一比例要佔到中國GDP總值的5%左右。

    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做大文化産業,並不意味著要把文化全部“市場化”、“産業化”,文化部從來沒有提出這樣的命題,這個命題本身是片面的、不科學的,甚至是錯誤的。我們要正確區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産業的不同性質和任務。

    凡是公益性文化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都必須是政府主導,依靠財政投入,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需求,這是政府的責任,不存在“市場化”的問題;在經營性文化産業領域,就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財經國家週刊》:從國家層面來看,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文化産業的重點工作有哪些?

    蔡武:總體看,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産力,調動了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促進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蓬勃發展。下一步,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有四:

    一是加快推進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二是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增強國有文化單位的競爭力和影響力。把深化改革與資源整合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業務相近、資源相通的文化企業組建集團公司,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培育一批文化領域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和戰略投資者。

    三是加快推進文化産業發展,把文化産業培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性新興産業。認真落實《文化産業振興規劃》,加快完善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措施。大力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去”,鼓勵文化企業通過以參股、並購等多種形式走向海外,打造一批國際知名文化品牌,擴大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國際市場份額。

    四是加快推進文化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強化管理責任、完善規章制度,努力做到依法、科學、有效管理。

    鼓勵民間資本進入

    近幾年,文化體制進入了改革集中增量階段,眾多演出團體開啟了自己的改制之路,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東方歌舞團的改制,此後,東方演藝集團與民營資本合資成立了新的演出團體,這讓民間資本進入演藝有了更好的範本,如何讓民營資本更放心地進入,是文化主管部門要回答的改革課題。

    《財經國家週刊》:目前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進展情況如何?如何保證按照既定目標,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國有文藝院團改制的任務?

    蔡武:截至2011年9月底,全國共有760家國有院團完成改革任務,組建48家演藝集團,國有演藝市場主體的數量不斷增加,實力迅速壯大。江蘇、安徽、陜西、河北、山西5省已基本完成國有文藝院團轉企改制任務,一些地方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出臺了更加優惠的改革政策措施。

    2011年召開的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上,明確將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工作列入今明兩年重點突破的兩項任務之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也為全面完成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提供了方法。

    《財經國家週刊》:2009年11月,原中國東方歌舞團轉企改制組建了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今年7月,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又與一家江蘇的民營企業——熔盈投資集團——合資成立了東方熔盛文化藝術股份公司。據您觀察,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給社會資本提供了怎樣的機會?怎樣才能讓民間資本更加放心地進入文化産業?

    蔡武: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具體的政策,降低文化産業的準入門檻,積極鼓勵社會資本發展文化産業,構建合理、公平的市場環境。如國務院2005年發佈的《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産業的若干決定》,明確了非公有資本可以進入文化産業的領域和可以參股國有企業的領域。其後,文化部聯合其他部委先後發佈了《關於鼓勵發展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意見》和《關於促進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若干意見》,放寬了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以個體、獨資、股份等形式投資興辦民營文藝表演團體,扶持農民和民間藝人自籌資金組建民營文藝表演團體。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在國家許可的範圍內,引導社會資本以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産業,參與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參與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實施和文化産業園區建設,在投資核準、信用貸款、申請專項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

    為使民間資本更放心地進入文化産業,我國將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文化産業投融資體系,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支持其吸引社會資本進行股份制改造。引導、扶持、規範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産業,一視同仁,讓民營文化企業在項目評審、投融資、稅收優惠和土地使用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受同等待遇。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文化産業投資引導基金,探索以政府投入為引導,動員民間參與的新型文化産業投融資模式。建立文化産業的風險補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組建文化産業風險投資公司、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降低文化産業投資的風險。

    《財經國家週刊》:有輿論認為,政府應該更多用無形的手來引導文化市場,減少通過行政手段干涉文化市場,讓文化及文化市場在更寬鬆的環境中發展,您如何看待這種觀點?有何挑戰?

    蔡武:長期以來,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政府與市場仲介組織不分的問題。一方面統得過死、管得過細,習慣於以辦代管;另一方面在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等職能上又長期缺位,存在行政上行為失范、管理上利益驅動等問題。

    我認為改革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要根據文化改革發展的需要,明確職能和責任,轉變宏觀管理方式。隨著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工作的深入推進,市場中微觀主體的數量不斷增加,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要及時適應依法管理文化單位和文化市場的新要求,更加注重運用法律、經濟等手段進行管理,把更多精力放到制定規劃、政策法規、標準規範以及加強行業管理、加強執法監管上來。

    要根據做好公共文化服務的需要,提升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舊有的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只注重完成所屬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而削弱了做好公共服務的職能,管理越位、服務缺位和角色錯位的狀況並存,影響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運行效力。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管理體制、內部機制改革入手,更加注重依法管理, 完善經費保障機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形成職責明確、行為規範、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要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快管理體制改革,完善運行機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文化建設的宏觀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主要是面向游離于市場之外的事業單位的宏觀管理體制必然要進行相應的改變,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行業管理條例和管理規定都需要進行相應的修改。文化主管部門將完善國有文化資産管理體制,健全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走出去”是為了獲得認同

    孔子學院的建立以及各國“中國文化年”的舉辦等系列事件,讓外界對中國文化“走出去”寄予更大的期待,而如何讓“走出去”不僅僅成為“出去走”。蔡武認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要輸出我們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文化出口,而是為了贏得更多的尊重。

    《財經國家週刊》:您認為中國文化應該怎麼更好地“走出去”?您認為這項工作現在處於哪個階段?

    蔡武:我認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不是要輸出我們的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發展模式,也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文化出口。我們真正希望的是中國文化能真正撥動外國民眾的心弦,為中國贏得更多理解與認同。

    目前,中國文化産品“走出去”尚處在一個初期發展的階段,缺少足夠的外向型産品和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今後,中國將逐步完善支持文化産品和服務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重點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內涵深厚、富有特色的文化精品,推動開拓國際市場。

    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已與20多個國家的政府簽署了設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蔡武表示,中國將進一步加快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建設步伐,2020年將建成40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目前一些文化企業已經在海外上市,這是企業的自主行為,政府在原則上是鼓勵的,同時也會繼續予以關注。

 
 
 相關鏈結
· 蔡武與奧特根巴雅爾就加強文化交流合作交換意見
· 蔡武就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講話
· 蔡武會見美國夢工廠動畫公司首席執行官卡森博格
· 蔡武會見來訪的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理事長安藤裕康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